20150124_dasuju

今天 (一月二十三号)早上看到的第一个新闻,是两名第一资本 (Capital One) 的前雇员,被美国证监会发起民事诉讼,指控用第一资本的内部数据从事内线交易,三年内获利将近两百八十万美元。

两名被告均为华裔,职位是数据分析师,已被第一资本解雇。

第一资本是美国最大的行用卡发行公司和银行之一,市值超过四百亿美元。公司拥有四千五百万信用卡和银行存款客户,因此掌握了大量实时的消费者的数据。由于数据海量,因此相对于美国整体经济,非常有代表性.

两名被告被指控利用职务之便,在第一资本的内部的客户数据库里进行大量搜索,研究170多家面向个人消费者的上市公司的销售数据,用此信息分析趋势,进行多次内部交易.

这个故事发生在第一资本,我一点也不奇怪。我 1994年曾经去第一资本在弗吉尼亚的总部面试分析师的职位,见到当时的公司总裁 Nigel Morris. 我面试时印象最深的是影响信用卡公司利润最重要的两个因素。 一是减少坏账率,二是提高迟付账单的罚款金额 (late fee).

1994 – 2004 年在Morris 领导下的十年,第一资本创造性地通过对用户大数据的挖掘,战略性地选择利润最高的客户,净利润每年增加超过 30%,股票年均增长超过 20%, 业绩远超其他信用卡公司.

当时由于阳光明媚的硅谷有更好的机会, 我婉言谢绝了他们开出的一年四万两千美元的低薪聘请,去加州发展,那是后话不表.

在美国证监会的指控诉讼书中,两名被告被控于2011年底,开了六个户头,用于期权交易.

期权,又叫选择权,是一种金融衍生产品,用来赌某只股票在某个固定时间之前会低于或者高于某个价格。 实际操作中,大部分投机者购买的期权,都会一钱不值。但偶尔时间把握得好,期权是一种可能以很少资金获取暴利的工具.

诉讼里一个例子是户外活动产品公司,Cabela, 2014年初宣布将于二月十三号早市之前发布季度财报。被告被控于二月七号和八号在第一资本的内部数据库里搜索 Cabela 的信用卡消费数据,并于财报公布前一天,二月十二号以五万多美元的资金购买大量短期期权,赌Cabela 股票下跌.

第二天财报公布后Cabela 股票价格下跌10%, 被告的期权价格翻了一番后被卖掉.

另外两笔交易中被告也使用类似的期权交易手段,其中在2014年六月通过购买快餐连锁店 Chipotle 的短期期权,一天内回报 37 万美元.

在过去二十年我耳闻目睹的各类内线交易案例中,大多是简单的,技术含量不太高的。一般被告主要是通过非法渠道,提前知道公司收购兼并,或者季度财报的消息,以此交易。像今天这个用第三方大数据分析,被控内线交易,应当是第一次.

这个诉讼目前有一些争议,有人认为被告不是直接获得公司内部消息,而是间接地通过第三方的信用卡销售数据来分析趋势,制定策略,所以不算严格的内线交易.

有人认为像第一资本这样大公司的内部客户数据,已经明显属于“关键性非公开资料”( material non-public information ) 的范畴,被告利用这些信息交易,明显违法.

也有人认为美国证监会只抓一些小虾米,对许多大基金游走在内线交易的边缘,获取暴利,视而不见.

两名被告已经丢了工作,在美国的资产已被冻结。不管诉讼结果如何,希望他们能够吸取教训,以后远离法律灰色地带,把才干施展在擅长的领域.

这个案例也给世界各地的监管机构,在法律上提出了新的挑战,尤其是面对那些在各行各业掌握海量实时大数据,拥有信息优势的企业.

后续随着此案更多信息披露,笔者将会继续发表分析文章,欢迎关注本公众号 investguru.

作者简介:王川 (微信和QQ号 9935070, 公众号 investguru ),投资人,中科大少年班校友,现居加州硅谷。如果你想实时看到我的投资观点和文章,请加我个人微信, 我很乐意和你分享探讨这方面的话题。我的新浪微博是 “硅谷王川谈投资”。

免责声明:投资有风险,市场有波动,评论仅供参考,欢迎建设性批评,欢迎打赏!

 

 

更新日期: 2015-01-24 13:01:07
文章标签:
文章链接: 大数据的内线交易 – 从第一资本的两位华人数据分析师被起诉谈起  [复制链接]
站方声明: 除特别标注, 本站所有文章均为原创, 互联分享, 尊重版权,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