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民币汇率开年以来的急贬急涨,除了人民币炒家获利受损,买入高杠杆人民币衍生品TRF的港台厂家也遭遇误伤。不少或出于避险初衷购买TRF的厂商损失千万甚至上亿元,违约风险之下,TRF保证金追缴再成焦点。但港台银行业人士均认为,TRF违约风险可控,不会危及金融健康。

避险产品成风险暴风眼 一切都是那么熟悉

随着人民币走贬,衍生性金融商品如TRF(目标可赎回远期契约),和新兴的DKO(欧式触及出场远期合约)违约风险再度引发热议,市场传闻该类商品使银行潜在风险高达2000亿元。

TRF具有高杠杆性,投资者买入选择权,银行卖出选择权,押注一段期间内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走势。若投资者押对汇率方向,获利就是本金*汇差;若押错方向,投资人亏损的就是本金*汇差*杠杆倍数。DKO也是属于高杠杆倍数的汇率选择权,但DKO会拟定一个出场价汇率,一旦触及此价位便可出场,即终止合约,因此风险较TRF略小。

据惠誉评级推测,具有违约问题的TRF投资人可能有四成左右。

买入人民币TRF的客户,多为在中国设厂的台商、港商用作规避汇率风险。这些企业在中国的人事、水电等营运成本均以人民币支出,出口货款则收取美元,在人民币长期升值的背景下,这些企业需要买入人民币看涨期权来适度避险。也就是说,当企业承作升值方向的人民币TRF,在人民币升值时,尽管美元货款换成人民币变少,至少可从TRF操作利益中获得补偿。过去在人民币只升不贬的年代,多数人从中赚到不少甜头,自然更积极投入,银行业因此获利。

但近来人民币急贬,令港台两地有不少厂家,因买进TRF遭受巨额损失。

据《财讯双周刊》报道,在台湾经营小家电销售的郭某,在1月7日终结的两年期TRF契约中损失了近1300万元,他控诉,他没有人民币避险需求,银行甚至为了冲高TMU(金融商品行销)业绩,让没有专业执照的人员销售TRF,且商品合约也不尽合理。但他庆幸亏损不多,身边有朋友亏损上亿,根本无力缴款,只能和银行协商分期偿还。

路透援引台湾金管会银行局局长詹庭祯称,此次遭到追缴保证金的多半是2014年时进场为期两年TRF合约,预计到期高峰落在今年上半年,其中1、2月就占一半。但没有料到的是,离岸人民币持续跌破6.7,超过TRF合约区间,使企业面临保证金追缴压力大增。

港台银行界人士均表示:风险可控

詹庭祯表示,若客户未能即时缴纳保证金,银行将先行代缴保证金,才会垫高银行外币衍生性商品存出准备金(银行为客户代垫款)至2000亿台币,其中TRF(目标可赎回远期契约)提列占不到一半,仍在可控制范围,将尽快落实第二波TRF管控措施。

据香港《文汇报》报道,亚洲的TRF相关商品规模,约在1000亿至2000亿元人民币,包含香港、新加坡、台湾等地。若以台湾来看,整体规模约在300亿至500亿元人民币之间。据悉,很多合约的买入水平,大约在人民币报6.05时,开立时间约2014年初。以近期人民币贬值的走势来看,若这些客户不够资金补仓,就可能出现违约。

在人民币TRF等商品未实现损失方面,台湾金管会去年8月下旬曾公布约15亿美元。国银透露,虽然TRF新增合约缩水,旧契约也陆续到期,但不少客户是在6.35买入TRF,保守估计,这波人民币贬值将使得未实现损失提高至18亿美元。此外,惠誉评级于去年年底警告称,若人民币汇率严重贬值10%,也就是贬值至7时,国银可能面对高达790亿台币的巨额损失。

香港《文汇报》援引星展香港财资市场部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王良享表示,香港由于拥有庞大的人民币资金池,加上港元与美元挂钩,厂家需要对冲汇兑风险的需要很低。至于人民币炒家,也倾向于“买长沽空”的传统方式,因此,香港银行间发行的TRF额度并不高。

他续指出,人民币离岸拆息上周涨至0.1%,每天单是罚息就已达0.3%,需要人民币每天波动1%以上,炒家才可有钱赚。若持有较长线的人民币期货,例如3个月期,息率更近0.8%,成本更高,打击了近期人民币炒作。他认为,除非为真对冲,否则现阶段难以透过炒卖人民币汇价获利。

(文章来自华尔街见闻)

更新日期: 2016-01-25 21:04:21
文章标签:
文章链接: 央行斗大鳄 港台企业遭误伤  [复制链接]
站方声明: 除特别标注, 本站所有文章均为原创, 互联分享, 尊重版权,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