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中国银行业票据风波四起 银行自查与监管“打补丁”应并行

图中为中国农业银行一家支行外的农行标识。

 

中国银行业近期接连爆出的票据业务诈骗案将这一短期资金融通工具置于风口浪尖。游走于灰色地带的大量票据中介机构,和部分出于挪腾信贷额度等各种需求的银行各自谋利,掩盖信用风险同时加大监管难度,亦牵动开年来脆弱市场的敏感神经。

分析人士指出,目前银行业已开展全面的票据风险自查和排查,票据等市场可能面临流动性紧张局面;预计金额较大的“黑天鹅”案件或逐渐暴露进而影响银行利润,且规范票据中介及清查银行业务规范性等监管举措也会陆续出台。

“定期自查本来就有,但农行事件是一个导火线,行业把目光放到票据业务,我们总行也已经下文排查。尤其是经济形势不好,累积的信用风险一旦爆发,风险确实很大。”上海一家银行风险管理部总经理表示。

他补充称,票据通过贴现或质押流通,流通一次完成一次支付功能,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创造信用,有些票甚至经过几十个交易对手,放大了信用风险。

近期银行业票据业务风波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继农业银行(601288.SS)(1288.HK)公告称其北京分行发生金额为39.15亿元人民币票据买入返售业务重大风险事件后,中信银行(601998.SS)周四证实兰州分行涉及风险资金额为9.69亿元的票据诈骗案。

一农商行人士亦谈到,该行代保管的票据在他行风险事件后都已拿回来,“目前票据不怎么敢做了。最近也不在考核时点,对贷款增量没什么需求,而且票据又出了风险,票据贴现业务平平,但是直贴、转帖也都没什么大的动作。”

有银行对公业务部人士直言,“拿票据的钱去投资股票玩得有点大,一般票据掮客贴现完的资金投个过桥或者帮其他银行冲存款,虽然一次性收益不高,但是资金转得快。”

他并表示,大银行有时会有规模腾挪的需求,把票据交给小银行代持;而小行的风控相对松,票据中介也多会从小银行着手拿出票据套取资金,这也是为何票据代持存在风险。

中信建投银行业周报显示,除了农行票据案的行为模式外,票据中介通过与银行内部人员勾结,对没有真实交易背景的汇票进行承兑进而贴现、转贴现套取现金的模式亦有较大的规模。由于票据融资去向监管松、资金成本低,叠加此前股债双牛的环境,铤而走险者不乏其人。

平安证券报告亦指出,若中介与银行勾结,实际控制了票据的流转托管,则可能出现票据的反复贴现、套取资金的情况,其实即虚增了流转之票据。虽然价差收益相对有限,但通过反复套出资金再投资低风险产品,各方仍可获得极大收益。

**业务风险不容小觑**

票据业务本是银行成熟且常规的业务类型,在帮助企业加快资金周转,降低融资成本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却因多种原因令业务乱象丛生。而票据市场作为货币市场中与实体经济联系最为紧密的子市场,在系列风险案件发生后,银行集中排查,也一定程度影响了银行间资金面。

“票据反复买卖的高杠杆可能被迫下降,短期推高资金成本。面对稽查压力,不少违规分支行需要拆借回购票据填补空缺,则资金缺口会进一步放大。”平安证券报告称。

能够抽回止损的资金和票据还属万幸,一部分腾挪票据可能静待违约。一位城商行人士担心,“票据有三个月、半年、一年三个期限,腾挪炒股选择的票据是半年和一年的,之后票据会到期,但是股市的钱是实实在在亏损的。”

中国票据市场本周转帖利率延续上周上扬走势,其中纸票价格涨幅更甚于电票,较上周五水平继续至多上涨约30-40个基点(bp)。交易人士表示,虽然央行加大资金投放护航资金面,流动性暂无忧,但机构票据业务风险事件频发,谨慎心态下机构收票意愿下降,卖压有增无减,转帖价格持续走升。

平安证券研究报告指出,在2015年流动性整体较为宽松的环境下,未贴现票据占总承兑汇票的比例仍超过55%以上,这反映银行表内贴现和转贴现业务的需求有限;当票据融资无法通过正常银行渠道获得满足时、大量票据游离于银行表外,这便催生了大量票据中介业务。

其实,票据业务在农行风险案件发生前就已经多次被监管层警示。一消息人士透露,中国央行曾于去年12月上旬对商业银行贷款业务进行“一刀切”形式窗口指导,要求银行控制贷款规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即部分银行利用票据帖现业务调节信贷规模和会计报表。

“比如我们银行,年初的信贷额度都没有用完,也接到指导。后来了解下因为有其他部分银行票据贴现做得太夸张了,以及同业存贷规模比较大。”该消息人士称。

路透本月稍早报导,中国银监会要求银行业全面加强票据业务风险管理,严格按照业务权限、交易对手准入清单和同业授信额度开展同业票据业务,强调各金融机构不得办理无真实贸易背景的票据业务,已办理承兑、贴现的各种凭证原件要注明银行信息等,防止虚假交易及发票重复使用。

在这份通知中,银监会列举了在去年上半年现场检查时发现的问题,包括部分银行存在通过票据转贴现业务转移规模、消减资本占用;利用承兑贴现业务虚增存贷款规模;利用贴现资金还旧借新,调节信贷质量指标;发放贷款偿还垫款,掩盖不良等七方面。

据路透了解,多地银监局已在月初陆续落实银监会上述通知,要求辖内银行开展业务自查与排查。

**违规操作“补丁”需监管堵漏**

尽管银行自查与排查风险已展开,但对监管层来说,这未必不是一个“打补丁”的好契机。

东方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王剑表示,对比银行其他业务,票据业务的最大弊病,就是电子化程度极低,还存在手工交付验收环节。如果把重复卖出、消规模的也算进来,目前票据贴现余额远不止4.5万亿元。

平安证券银行团队亦指出,不论是民间中介还是专业化中介,目前都游离于国家的监管范围之外,业务规模无法统计,不公开、不合规的运作方式也对票据市场参与主体的合规经营构成了冲击,增大了票据市场的潜在风险。

央行统计数据显示,从2014年四季度起,票据贴现余额暴增。截止2015年末,金融机构票据融资余额4.58万亿元,其中中资全国大型银行余额1.93万亿元(四大行1.54万亿元),中资小型银行2.17万亿。

广东一家城商行分行行长认为,银监会年初通知明显是针对纸票,以后贴现要在原件上盖章,具体写明贴现金额、日期以及哪家银行;纸票风险很难监管,但电票相对容易,“我们从去年就开始主推电票了,票据业务电子化应该是一个方向。”

一城商行理财银行部人士亦表示,纸票和“票贩子”可能会被赶出历史舞台,电票和统一托管机构将进入舞台中央。

电子商业汇票系统于2009年10月28日在中国人民银行清算总中心正式上线。20家金融机构顺利接入电子商业汇票系统,开始为其客户办理电子商业汇票业务。电子商业汇票的期限由纸质票据的半年延长为一年。

(来源:路透社)

更新日期: 2016-01-30 06:13:45
文章标签:
文章链接: 中国银行业票据风波四起 银行自查与监管“打补丁”应并行  [复制链接]
站方声明: 除特别标注, 本站所有文章均为原创, 互联分享, 尊重版权,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