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黄沙之上,一片“人造”绿洲或将产生颠覆性的价值。

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西面,黄河岸边,贺兰山脚下,一位力学科学家将其对土壤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改造沙漠的工程之中,通过向沙地中加入某种“黏合剂”,使其具有土壤的某些特性,进而在有条件的地区让沙地变土壤成为现实。

如同任何科学研究产业化的案例,资金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一位早年在TMT行业大获成功的天使投资人,如今将目光投向了更为广阔的领域,糅合资本和技术,在乌兰布和沙漠探索着治沙固沙的宏大的工程。

“沙变土”催生三千亩绿洲

9月5日,内蒙古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示范区,重庆交通大学力学教授易志坚向在场的政府人士和媒体展示了“沙变土”的过程和原理:将“万向结合约束”加入沙中并添水搅拌混合,生成了能够保水、类似土壤的物质。

“万向结合约束”从植物中提取而来,可以视为一种黏合剂,易志坚说道,土壤具有自我修复和自我调节的性质,这是土壤储存水分、养分和滋生微生物的根本属性,也使植物能够在土壤中存活生长,而这些属性也是沙漠中的沙子所不具备的。通过加入“万向结合约束”改变沙子的力学属性,从而使其具备土壤的某些生态属性,便是其技术的核心和关键。

在易志坚教授身边,是一块约3000亩的试验田,约半年以前,以这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为核心,重庆交通大学和重庆博恩科技集团开启了治沙固沙的工程。而今,这片沙漠中的绿洲已经郁郁葱葱,向日葵、西红柿、玉米、西瓜为乌兰布和的黄沙平添了一份亮色。

目前,这一治沙固沙的工程仍处于前期试验性的阶段,整个试验田规划为1.45万亩,通过试验各种植物在试验条件下的生长状况和经济性,这项工程着眼于为以后更大的突破铺路。

“目前项目的推进仍然着眼在生物多样性的试验上,并没有过多考虑其经济性,希望可以通过大家的努力让沙漠形成新的生态系统,真正变沙漠为绿洲。”项目投资人、博恩集团董事长熊新翔说。

可以说,这项试验除了着眼于在沙漠中种植农作物,更在于为更大视角下的环境治理探路,相关资料显示,试验基地所在的乌兰布和沙漠每年有数千万吨粗沙直接向黄河倾泻,致使黄河巴彦淖尔市境内河床普遍抬高,给上下游的防凌防汛增加了压力。同时,每年春季,沙尘从内蒙古阿拉善盟的中蒙边境、贺兰山南乘风而起,途经毛乌素沙地、乌兰布和沙漠、呼和浩特、大同、张家口,直入华北,是近年来华北沙尘暴发生的主要策源地之一。

“新风口”的判断

在互联网风口中曾投资过奇虎360、猪八戒等100余个项目,失败率仅为4%的博恩集团,为何如今钟情于环境治理这一“陌生”的领域?

仅就经济性而言,从短期来看,博恩在乌兰布和沙漠的治沙试验距离产业化似乎仍有一段距离。据了解,前述试验基地每亩改造综合成本约2000-5000元,而据《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2016》统计,2015年国内种植玉米每亩收入约950元,小麦约1100元。可以说,通过改造沙漠种植农作物短时间内较难盈利,但从长期看来,如果改造沙漠的效果能够持续,在土地持续产出作物的情况下,这项工程则有着巨大的潜力。

“现在大概投了几千万在这个项目里,短期来说我们不考虑盈利,但是我相信这个项目未来的价值。”博恩集团董事长熊新翔说。

这位有着诸多成功经历的投资人认为,未来15到20年,产业发展+一带一路,会比互联网+电商有着更大的机会,这是由人的所需求决定的。“这个产业就是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2010年,这个产业起了小风,上百家环保企业上了市,从现在开始,2到3年里,风会越吹越大。虚拟经济已经做得太大了,需要回归实体经济,作为注重价值投资的投资人,要先在这个风口布局。”熊新翔说。

而就在博恩推进着自己的治沙工程之时,《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于9月6日在距离乌兰布和沙漠不远的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召开。中国绿化基金会指出,中国防治荒漠化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政府、科技机构、企业、公众等不同层次行为主体的共同参与;同时,荒漠化治理的科技化程度,很大程度直接决定治理的效果,而且具有科技含量的防治荒漠化方案,也更能引起大众尤其是年轻人的关注。而这也正与博恩的方向所契合。

熊新翔说,过去几十年,环境保护、食品安全在中国欠下很多的债,现在要慢慢去还。从发达国家来看,不少国家都经历过环境污染到环境保护,食品从不安全到安全,这里既有重要的商业机会,更有一种使命感。

(来自经济观察报)

更新日期: 2017-09-14 19:32:04
文章标签:
文章链接: 改造乌兰布和沙漠:一位投资人眼中的风口和机会  [复制链接]
站方声明: 除特别标注, 本站所有文章均为原创, 互联分享, 尊重版权,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