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提起互联网公司,国内的你会想起BAT,国外的你会想起脸书,谷歌,亚马逊。但再认真想一下,好像这些国外的互联网公司都是美国的,欧洲到哪去了?

事实上,除了一家披着IT外衣的咨询公司SAP,欧洲还真的没有什么大型的互联网公司。

很多人可能会好奇,因为欧洲的技术不发达?当然不是这样,造成欧洲互联网行业积贫积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一下。

在开始这个话题之前,我们先来总结一下,适合互联网企业发展的土壤应该具备哪些先决要素:

第一,广阔的市场。

第二,丰富的人才储备。

第三,大量的资本。

第四,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程度。

遗憾的是,在这三个方面,欧洲都远远落后于中美,有人可能会怀疑这种说法,但实情如此。

先说市场,单纯从数据来看,欧洲的土地面积、人口数量、消费水平都比起中美丝毫不差。但一个容易被忽略到的事实是:作为一个同盟体,欧洲有足足28个国家。每个国家还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这对一个软件开发者来说简直就是噩梦。因为你要面对的市场全都是碎片化的,为了应对不同的市场,仅仅是语言系统就要匹配20多个版本。更不用说要面对不同法规、不同文化、不同税制等让人头疼的问题了。反观中美,则都是体量巨大的单一市场,哪个更适合互联网企业发展,自然不言而喻。所以欧洲的创业者这几年也都学乖了,干脆直接跑到北美去发展,做大了以后再反攻欧洲大本营,不然单靠欧洲市场,能把人给难为哭。

再说说人才储备,在我们的印象里,欧洲的教育水平非常高,怎么可能会缺少人才。诚然,在高精尖人才方面,欧洲的水平并不逊色于其它地区。但互联网企业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是:需要大量的码农。在这一点上,无论是美国的硅谷还是中国的中关村,都能够完全吊打欧洲。欧洲在码农的数量储备上,真的完全不足以支撑多家互联网公司的发展。

然后是资本。就好比前段时间摩拜和ofo半年时间疯狂融资25亿美元。这样的融资速度和规模放在欧洲能把创业者乐的闭不上嘴。这也是由社会环境决定的,第一欧洲的风投数量本来就少,远远比不上中美有大批的风投不停的在市场上寻找独角兽。第二,欧洲的投资者投资策略都相对保守,比较倾向于先看到盈利再加大投资。完全不会像中美这样看到先机就先用资本把自己尽快做大。 按照欧洲的融资速度,一家创业公司能在成立三年后拿到投资已经是万幸,三年这么长的周期放在中国你试试?很多创业者恨不得三个月就能拉到第一批投资。

最后一个问题,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程度。很遗憾,虽然欧洲一直都给我们留下先进的印象,但在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程度方面,真的跟中国差出去老远。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中国的企业现在成立后还认认真真做网站的有几个,都是一头扑在APP上。而欧洲,主流的方式还是做网站。全然不顾大洋彼岸的中国朋友,哪怕是老头老太太都开始用手机玩转各种APP了。

所以,总结起来,两三年才能拿到的投资,碎片化式的市场,匮乏的码农数量,加上远逊于中美的移动互联网发展程度。这些都注定了欧洲很难有一家大体量的互联网公司。

所以,还是要为中国的互联网从业者们鼓个掌。且不说数量,就算是在正面市场的交锋,除了百度,腾讯和阿里哪个不是堂堂正正击溃对手,让市场投票说话的。

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现在,看到祖国能有这样的实力,还是挺让人欣慰的。

(来自品牌观察)

更新日期: 2017-09-21 19:00:09
文章标签:
文章链接: 比起中美,欧洲为什么好像一直没有大型的互联网公司  [复制链接]
站方声明: 除特别标注, 本站所有文章均为原创, 互联分享, 尊重版权,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