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出乎我们的预料,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了行为经济学家理查德·塞勒,作为非主流经济学之一的行为经济学的成就有目共睹。行为经济学所关注的主要是人们进行经济决策的精确过程。行为经济学结合经济学和心理学两方面的思想、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分析实际的人类决策如何系统地偏离古典经济学理论的全局理性决策(利润和期望效用最大化),并对非最优经济行为和其所带来的后果进行解释。

经济学最讲朋友圈,行为经济学开始从有效阶级的凡勃伦,康芒斯,经济周期的米切尔,到凯恩斯主义的杜森贝里,有限理性的西蒙,最后到阿克洛夫,塞勒,卡尼曼。阿克洛夫因为柠檬市场发现不对称信息而获得2001年诺贝尔奖,他的另一个方向是行为宏观经济学。卡尼曼则提出了行为经济学著名的前景理论,于2002年获诺贝尔奖。

借这个机会就讲行为经济学和投资的关系,正好也是我们今年关注的重点。

今天讲的题目叫“欲望为马,抑郁为车”。这句话的作者是加拿大的一个诗人,名叫莱昂纳德•科恩。我们都知道,去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是给了鲍伯•迪伦,艾伦是一个歌手,也是一个诗人,他的一个大粉丝就是乔布斯。莱昂纳德科跟鲍伯•迪伦其实有点像,他自己的经历的话也是比较复杂,有段时间他还去禅修了一段时间,跟乔帮主有点像。但是禅修没有坚持下来,就回去了。之后他写了一部诗集,叫做《渴望之书》,里面有一句叫“欲望为马,抑郁为车”或者说沮丧为车吧。

我把这个欲望就是看作我们的潜意识,是非理性的而抑郁其实就代表了理性。理性相对来说是比较枯燥的,很多都是基于成本收益的计算,比方说主流经济学就是这样,有点斤斤计较。在古希腊的时候有一个哲学家叫布里丹,他就举了一个例子,说从前有一头驴,它想吃草,那么左边右边各有两堆草料,草料大小都是一样的,没有任何的不同,所以这个驴就左看一眼右看一眼,他想了半天不知道吃哪一堆好,最后这头驴就饿死了,世人称之为布里丹的驴子。

其实这也就说明理性思考存在一个问题,当你无穷去追求那种最优化解的时候,会当机或者会崩溃,这也是我们最近在想的问题,关于人工智能这个问题。人工智能本质上是一种理性思考的一个工具,替代人的理性思考。如果你想让它崩溃的话,那你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让它算一个无法达到的最优解。人的思维有时候也会崩溃,比方说,我们经常举的一个例子,你老婆问你说如果我跟你妈一起掉到河里了,你会先救哪一个?类似于这种问题其实也是一个求解,但是它在理性角度上是没有解的,没有办法把它解出来,得到任何一个最优解都不会是想象中那么的最优。

这就涉及到另外一个非理性问题,非理性其实就是我们说的情绪,在所有的理性都解决不了问题的情况下,你就必须要去找一个非理性的因素,比方说情感,或者扔色子或者看缘分,那这是我们在突破理性障碍的时候,在理性没有办法去思考的时候,可能借助这个非理性的手段来破解。

回到那句诗,欲望为马,抑郁为车的意思就是欲望,是一个非理性的或者是情绪的东西,但是它是人的原动力,你要做一个事情,必须要有一个原动力。如果完全是从成本和收益去计算的话,那不会成为你的原动力,只有加入了你的情感情绪或你的价值观判断在里面,才会成为你的原动力。而车是你的理性,它承载了很多的东西在里面,但是你必须要在马的拉动下它才会动。

这就其实就到了我们说的行为经济学的范畴。大自然的目的是让人生存下来,所以它赋予人两种能力,一种是理性思考能力,一种就是非理性和情绪冲动。但是它并没有说哪个更好,因为它的主要的目的还是让人生存,如果哪个发挥得更好的话,都没有关系。这也是我为什么会想到人跟AI的很大差别,就是AI是理性的,而人有很多非理性的情绪。但是非理性并不是说没有价值,人未来将来一定会被人工智能全面替代,我觉得这个判断是没有依据的。

回到行为金融学或行为经济学的一个主体框架,这方面其实跟心理学是很接近的,行为经济学有几个主要观点。

第一个观点是人在有确定的收益的时候,会容易见好就收。比方说你去炒股,然后赚了一点钱,但是你每天忐忑班睡不着觉,心想是不是要赶紧抛了,万一它跌下来怎么办?这就是见好就收的心理。

反过来说,人在有确定的损失的时候,会冒更大的风险。还拿炒股的例子来说,如果是你有确定的亏损,就是你亏了一点钱,那你也会睡不着觉。你会想怎么把这个钱给捞回来,等回到成本线的时候,再把它抛掉,所以你会冒比较大的风险,心想我再坚持一会儿就回本了,结果亏得一塌糊涂。

第二个观点是人在预计未来有损失的时候,即使很小的概率也不会去冒风险,在这种情况下,人是规避风险的,害怕未来可能会出现损失。比方说这次我没有去拉萨就是这个原因,因为咽喉有点发炎,但是我怕因为这点小概率的事件,万一回不来怎么办。后来我听说有同事一到西藏不适马上又回来了,有种庆幸。

反过来说,人在预计未来有收益的时候,哪怕是再小的概率,也会去冒险。比方说买彩票,中奖的概率特别特别低,从数学期望来算是极低的,但是买彩票的人还是特别的多。大家都有这种心理,万一中了乐透大奖的话,那就财务自由了对吧?

这些都是行为经济学的基本假设,这些假设其实是跟理性冲突的。所以我们看到股市要涨的时候,一般都是慢慢地涨,让很多人不断的去换手,不断上车下车。你赚了一点钱,然后就跑了,换他又赚点钱,然后又跑了。这种行情会特别慢,但是跌起来的时候就会出奇的快,就像2015年股市。为什么会这样?从行为经济学的角度来释,就是一把跌破了大多数人的成本价的时候,大家都舍不得抛了,然后再换把钝刀子割。

第三个是关于参照的问题,也叫锚定效应。我以前讲查理•芒格的时候也讲过参照问题。人的感知需要有一个参照系。比方说温水煮青蛙,那温水能煮青蛙就是因为水温变化特别小,青蛙感觉不到温度在发生变化,所以慢慢就被煮死了。如果这个温度跟之前的温度变化特别大,特别快的话,青蛙肯定会一下蹦出来。其实人的心理也是这样,他需要有一个东西做参照作为比较。人的很多价值判断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比方说“不患贫患不均”,大家都穷没关系,但不要一部分人富得流油,别一部分人穷的叮当响,这样的就会出现很多的社会矛盾。根据这种参照系的变化,还可以衍生出很多的心理现象。

比方说人的心理账户,同样是一百块钱,如果是你辛苦的每天加班挣来一百块,你就觉得这个钱的价值比你在路马路边捡到一百块更有价值。所以这本质上是一种非理性,因为同样都是一百块嘛,这叫心理账户。再举个例子来说,中国历史上有个著名的人物叫项羽,打仗喜欢破釜沉舟,动不动满仓干。后来在垓下被韩信打得一败涂地。在乌江边的时候,江边的亭长劝要不你就回到江东吧,重新拉一票人出来再跟刘邦干。项羽一听就不想回去了,他说我以前是带着八千子弟兵过的江东,现在打得一个都不剩了,现在怎么好意思回去呢。

从这句话我们听出来项羽有个心理账户,认为自己的本钱就是那八千人,但事实上他失去的远不止那八千人,他失去的是整个帝国。本来都已经当上西楚霸王了,战败之后他失去的是整个江山,但在他看来就是亏了八千人,所以本质上也是一种心理账户。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今天的一百块钱跟明天的一百块钱,跟一年后的一百块钱是不一样的,这在理性上也可以做判断,因为金钱的时间的价值。古时候有个寓言叫朝三暮四,一个人养了很多猴子,后来手头有点紧,他跟猴子们商量早上三个栗子,晚上四个栗子好不好。猴子们说不行不行,早上少了。他就改口说早上四个栗子,晚上三个栗子好不好。猴子们一听很高兴,早上多了一颗。其实从时间价值来看,猴子还是很理性的,因为早上的四个比晚上的四个更有时间价值。按我们现在来算,是有利息在里面的。

但是在我们现实当中,这种行为会出现过度贴现。什么叫过度贴现,比方说很多月光族刷信用卡,很容易把卡给刷爆了,因为在他看来现在花钱买的东西比以后去还的钱,效用要高出很多,很容易会把以后要还的债,不当回事,反正还要过一段时间还,但是一到还款期就傻了眼。本质上,这是人的过度贴现心理,现在的一百块钱比将来的一百块钱,即使算上时间价值还是要高出很多。

关于参照系还有很多例子,比方说报告事情的时候,有好消息有坏消息。好消息,不能一口气全部说完,要留的慢慢说。因为把好消息分散开来讲,对人的心理有一种提升。你平时没什么事,突然来了一个好消息,虽然这个好消息不大不小,但你的幸福感立马就提升了。过几天没事又来个好消息,幸福感又上升了。这就是参照系的作用,因为它对比的是你平时很庸碌,很平淡无味的生活,给了一个个提升。如果是坏消息的话,就一口气说完,交代清楚了,所谓长痛不如短痛,再痛也就痛这一次了。

人的参照系的变化,从理性的角度来看也是非理性的,因为它根据的是相对价值而不是绝对价值。行为经济学的这些观点背后其实主要有一个支撑,就是人在进化过程中趋利避害的心态。对任何事情都要采取一种自我认可的态度,就好像是像鸡汤一样。买股票挣了一点小钱,见好就收把这个钱兑现了,这样的话对自我是一种认可,万一后面它再跌回去的时候,不会伤及自尊,因为提前认可了自己的价值。另一方面,如果是亏起来的时候,还想坚持自己的判断,恐怕否定自我的价值。背后的就是对自己太有信心,过度自信。

第四点行为经济学还认为人很难忍受不确定性,所以容易产生偏见。因为害怕不确定性,人脑会主动去找规律,通过归纳把一些不确定性变成一种确定性。通过归纳的方法找几个事物之间相同的特性做一个总结,把不确定性变成一种确定性。比方说女生喜欢看星座,就暗含着一种把某些人的特征进行归纳,然后形成某种认知偏见。你是处女座,你应该有什么什么性格,他是巨蟹座,应该有什么什么特点,会形成一种偏见。

有时候也会把一些很不相关的事情联系在一起。例如,当我伸个三个指头问你,1+1等于几?很多人可能会说是3。因为你视觉上看到了3,虽然你的理性判断1+1应该是2。这就是说人在看到一些事物的时候,会自然而然地去联想,给它做一个合理化解释,哪怕是没有不相关的解释。很多时候两个独立的事件,风马牛不相及的事件,如果强行放在一起的话,你甚至会认为这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比单独一个事件发生可能性还要更大一些。

人脑时时都在搜寻一个解释,告诉我到底是为什么?这时候哪怕你给一个很敷衍的解释也比什么都不给要强。比方说,两个人要分手了,被动的一方就可能老要追问为什么,到底是为什么?如果不给一个理由的话,人很容易在这个时候崩溃。

像我们一开始说的,理性的判断一旦给不出一个合理解释时,或者给出的解释很难让自己接受时,人就会崩溃。这种崩溃的结果可能会产生多重人格。我想到了一部电影,小李子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拍的《禁闭岛》,就讲了一个故事,主人公作为一个FBI侦探,跑到一个岛上去查一桩凶杀案。他查来查去,最后发现那个凶杀其实就是他自己。这个故事的源头是这样的,他是一个二战的美国的大兵,因为经历了战争创伤回到家得了抑郁症,后来把家人都杀死了,也就是把他妻子和那小孩都杀死了,之后作为一个精神病人被关到禁闭岛上。他没办法解释自己为什么会在岛上,就杜撰出一套理论,我为什么来这个岛?因为我是一个FBI侦探,我来这个岛上调查一桩凶杀案的,其实人格已经分裂了。医生就陪他一起演,最后看这样能不能唤醒他的双重人格,将它们分开。最后让他自己选择,到底是承认现实,还是活在虚拟当中。他想了一个晚上,做了一个决定,还是回到他就是一个好人的那个虚拟状态。最后,按照当时医治精神病的一个办法,医生只能切除他的一部分大脑。他最后一句台词叫to live as a beast, or to die as a good man。与其像一个野兽一样活着,那样罪恶感太重,不如像一个好人一样死去,没有负罪感。

我为什么要讲这些?以前大家都说人的做的判断都是理性的,市场走出来的行情是没错的,市场是有效的。但实际上从行为经济学或者行为金融学角度来看,很多的时候市场都会处在一种非理性的潜意识状态。投资的机会甚至就是来源就来于人的这种非理性的潜意识。巴菲特讲过一句话,在大家恐惧的时候,我们要贪婪,大家贪婪的时候,我们要恐惧。他的合伙人查理•芒格举了去赛马场赌马的例子,他发现很多人就脑子发昏会投错注。事实上他做的投资很多是这种思路,跟市场错开一个身位,跟市场正好错开一点点,用你的理性去寻找市场的非理性。所以如果真的按挣钱这个目标来说,理性的挣钱反而挣的是小钱,就是拼刺刀拼来的那种钱,大家都是武装到牙齿,高度的戒备,好像格斗场上打架一样。但事实上投资大师们赚的钱很多是这种很不经意的钱,就好像是在海边捡贝壳,海浪把它冲到岸边了,弯腰就把它捡起来了。

就好像田忌赛马一样,虽然从总体来看,我们是比不过别人的。但是我用我的上等马去对付他的中等马,用我的中等马去怼他的下等马,再用我的下等马去怼他上等马。这样错开了一个身位就产生了竞争优势,就是用我们的理性去对付市场的非理性。

(来自山石talks)

 

更新日期: 2017-10-10 21:10:55
文章标签:
文章链接: 诺奖经济学家的朋友圈——行为经济学从哪来有啥用?  [复制链接]
站方声明: 除特别标注, 本站所有文章均为原创, 互联分享, 尊重版权,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