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做VC三年后,Toby Sun开始寻求美国市场共享单车项目。调研后发现,找到一个既懂中国市场,又懂美国市场,同时在供应链、硬件方面等游刃有余的项目团队,并不那么容易。最后Toby把目光转移到自己身上,于是有了今天美国的共享单车品牌:LimeBike。

LimeBike于今年年初诞生于美国硅谷,由两位华人将中国的共享单车模式带入美国,短短大半年,Limebike已先后完成1200万美元A轮融资和5000万美元B轮融资。根据Toby最新透露的数据,目前LimeBike已进驻23个市场,投放车量过万,其中60%在城市,40%在学校。

共享单车战火烧至美国

像注入沙丁鱼鱼槽的鲶鱼,共享单车领域的每一次变动,都会给整个行业带来不同的冲击和新的活力。

这边,中国的共享单车格局已定,大城市投放也已饱和,可以说创业者再想进入这个市场,几乎无任何机会。而大洋的另一边美国,共享单车的战火才刚刚被点燃。

2017年年初刚成立的共享单车品牌LimeBike,有ofo、摩拜初期在中国发展的态势,短短半年时间,已经进驻23个市场,总共投放一万多辆。Toby称,目前LimeBike基本保持每个星期进入一到两个市场的速度。

不同于国内市场,美国市场在盈利方面相对容易些。

一方面得益于美国较为理性的竞争环境,不太可能出现中国过度竞争的局面,这也给了创业者更多的时间、空间打磨产品、服务用户,为盈利奠定初期的精细化运营基础。

另一方面,尽管美国绝对单量没有国内高,密度也相对较小,但单个用户的价值高于国内用户。据了解,每次使用LimeBike30分钟花费1美元,学生享受半价。单就租金收益而言,国外市场是国内的5、6倍。这也是采访中Toby称有些城市流水不错的原因。

另据Toby介绍,LimeBike目前已经累计差不多100万单,注册用户40多万,“到年底累计两到三百万单基本没问题,”Toby预测称。

良性的竞争环境、远高于国内的客单价,以及车辆整体损坏率也比较低等原因,中国的共享单车纷纷出海的一大原因。先有小蓝单车、紧接着是摩拜单车、ofo,最近2、3梯队的一些单车也在布局海外市场。而在美国本土同样存在着像有桩单车Citi Bike,无桩单车Social Bicyles、Zagster、Spin等品牌。

显然,美国共享单车战火已被点燃,但Toby认为,美国远不会出现中国共享单车初期恶性竞争的局面。

一个理由是美国非常注重路权和规划方案管理,共享单车发展顺序是先治理后投放,而中国恰好相反,先进行粗放式投放,后期出现“共享单车坟场”后,才在部分城市实行“限投令”。所以,美国的竞争环境相对于处于良性竞争中。

当然,海外市场共享单车企业们依然逃不开洗牌命运,蛋糕越做越大,市场上玩家将各凭本事。

走的相对容易些

与中国市场一样的是,国外同样存在最后一公里问题。

Toby举例称,在纽约开车速度在5迈以内的地方永远是自行车更快。下午2点到6点之间的高峰期,有时候路口堵车一个小时,走路都比开车快。

摩拜和ofo等在中国市场验证的商业模式,让LimeBike在美国走的相对容易些,Toby称,LimeBike直接省掉前期验证市场、教育用户的阶段。“比如什么样的运营比较合适,车停放的问题等,都省去很多时间。”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共享单车品牌在海外同样走的会更容易。一个简单原因,海外市场有海外市场的特殊需求,在产品、运营、文化上都与国内市场有一定差异。

比如产品设计上,因海外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的差异造成一些地区路况的特殊性,像美国需要的产品是26寸车轮,而不是国内的24寸车轮。针对美国用户的骑行习惯,LimeBike还主打推出变速车。

另一方面,是否为海外基因的团队,某种程度上也会影响政府的选择和判断。这涉及到供应链、物流、硬件、软件、政府关系、运营等各个环节的细节问题。

Toby和现在的合伙人Brad一直在美国工作,团队其他成员也大部分来自美国本土,对美国的市场、运营环境有深刻的理解。在事情反应速度、与政府沟通等方面都比较快速。这也是LimeBike在短短半年迅速进驻23个城市、70%城市是独家的原因之一。Toby称,半年时间内,LimeBike就做到美国市场第一。

Toby接受创业邦采访时,刚好带来美国的团队到中国,与供应商,合作伙伴交流经验,Toby希望接下来时间建立足够好的团队,利用团队基因更快建立起领先优势。

(来自创业邦)

更新日期: 2017-11-14 19:00:57
文章标签:
文章链接: 国内共享单车失败后,他在美国投放单车,价格是国内5倍  [复制链接]
站方声明: 除特别标注, 本站所有文章均为原创, 互联分享, 尊重版权,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