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公众号【海外眼】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最近的大选中获胜为政治和经济改革开启了重大机遇,但日本经济面临的最大的结构性问题之一仍无起色,这个问题就是储蓄资金往往远远超过投资,由此带来通缩性后果。

在一个像日本这样的老龄化社会里,通缩威胁理应日渐式微。

老年人不断增多直接导致了劳动力的日益减少,就业市场理应愈加紧俏,劳动人口的待遇和薪资也应当获得逐步的提升。

再加上相对慷慨的养老金和医疗保险服务,随着年龄的增长,日本人理应更有钱消费。

然而这一切在日本却完全相反,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对于投资、消费都完全不热衷,大家最爱的只有一件事——就是存钱。

在和日本人接触中,几乎听不到关于投资赚钱的话题。日本人不擅长理财,偏爱存款,而且还爱在家里的柜子里存款,社会上还诞生一个词汇叫“柜子存款”。对于寻求安全稳定的日本人来说,投资的风险让他们感到恐怖,而媒体也把金融公司看成是暴利的不正当获得者。

在脚踏实地工作被认为是美德的日本社会,投机取巧获利并不受推崇。

这是因为这种观念,终生就职的雇员更在意企业是否安全和稳定,而不是十分在意个人的薪资待遇等问题,并且大部分员工都会对企业保持忠诚,中年失业在日本人看来是无法面对的危机,在这种情况下提高劳动人口的薪资待遇也就无从谈起。

据日本媒体报道,2016年度日本国内企业的纯利润,比5年前多了2.6倍,高达50兆日元,约合2.9万亿人民币,远超过泡沫经济最盛时的1989年的18兆日元。由于日元贬值,出口企业为中心业绩,4年连续达到最高纪录。

但巨额的利润却没有回到工资和设备投资上,而是做为存款被保留起来。经过了90年代的金融危机和2008年的次贷危机后,企业的经营者都比较消极,对于在日本国内增加正式职工,以及设备投资都不积极。

另一方面,人工费仅仅比5年前增加1%,仅有202兆日元(约合11.8万亿人民币),比最高时的1998年的204兆日元反而减少了。

三菱UFJ调查和咨询公司的土志田研究员指出“企业的利润没有回到职工手里,这是日本经济低迷的原因。”

那么日本人爱存钱到什么地步呢?简单的说就是:银行存的钱太多,已经不知道要去哪里花了。

《日本经济新闻》报道称,截至2017年3月底,日本的银行和信用金库等的存款余额达到史上最高的1053万亿日元(约合62.78万亿元人民币)。

日本三大银行之一的瑞穗金融集团社长佐藤康博称,“吸收到的资金量超过了能运用的范围”。

日本人爱存钱,这个事可能要从上世纪90年代说起。

1990年代初,日本的资产泡沫崩溃,对日本社会造成了极大的打击,哭天抢地者有之;流离失所者有之;甚至跳楼自杀的亦不少。

接下来日本就迎来了众所周知的,失去的20年。这20年里,日本经济处于通货紧缩状态,日本人的心态也处于紧缩状态。

虽然经历了二三十年的复苏,日本已位于发达国家前列,无论是国家的基础建设、福利待遇还是精神文明状态在世界上都名列前茅,但是日本人那颗通缩的心却仿佛丝毫没有缓解,而唯一能为他们带来安全的事情,似乎就是存钱。

在日本经济泡沫时期,日本银行业吸收的存款,一般用于高利借贷给企业等,剩余的可以用于购买日本国债,似乎有多少钱都不够用。

但是现在时代变了,日本经济增速缓慢,不动产市场也处于萧条期,再加上人口减少、少子高龄化的影响,日本人为防老而多爱存款,想要借钱的人和企业在减少,大家似乎都在恐慌中不断的存钱来寻找一丝的安全感。

从2008年次贷危机后,这种情况更是愈演愈烈。2008年到2013年的5年间,日本银行平均每年增加6兆日元的存款,13年之后到现在每年更是要增加12兆之多。

存款越来越多,几乎到了让银行难以承受的地步。

《日本经济新闻》称,如果日本不采取政策,从基础上振兴日本经济,日本存款者的防范意识就会更强烈,最终将导致日本经济僵硬而无法回转。

在这个央行措施花样百出的时代,为了解决自己国家的问题,日本央行也可谓是做到了极致。

1999年,日本央行率先将基准利率降至近零水平,几乎10年后,欧洲、英国和美国才为了应对2008年的经济危机出此下策。

2016年日本更是开始实施负利息政策,即使长期存款的利息也只有0.014%左右,如果是普通存款就更低了,只有0.001%。

此外还包括印钞数万亿日元,等一系列的措施,目的不外乎是减少银行存款、刺激消费,可是在这个存钱都要付费的时代,日本银行的存款仍然是有增无减。

日本央行的考量本来无可厚非,低利率确实可重启通胀,进而可以刺激消费者和企业进入消费模式。

但是央行却没有估量到日本民众的心理,突然启动的超低利率似乎让惊慌失措的消费者更喜欢未雨绸缪的存钱,而不是花钱。

除了部分年轻人喜欢通过炒股、炒汇等方式赚钱之外,日本的老年人认为只有存款才是安全的。

在企业方面也是同样,太多的盈余被厌恶风险的企业部门留存,这些企业的利润达到创纪录的水平,但是这些钱却没有被用来扩大生产或是提高工人福利,而是被简单粗暴的存进银行。

可以说这种通缩已经超过了经济层面,而是日本人精神层面的一种通缩。

房地产泡沫破裂后,日本经济陷入了长达四分之一世纪的萎靡不振,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新生代显得缩手缩脚,因为他们目之所及的只有经济不景气、工资增长停滞和通货紧缩。

现实世界里,任何东西的价格明天都有可能比今天更低,所以他们的本能是稳妥行事,节衣缩食。

结果就是,不管央行把利率压得多低,消费者和企业在花钱方面都十分克制。

说了这么多通缩,那么通缩到底有多可怕呢?

通货紧缩,直白点说就是物价负增长。比如说你想买台电视,今天买要花1000块,明天买可能只要999,那么你自然会考虑今天不买电视了。如果明天电视果然只需要999,那么你要买的时候还要考虑后天它是不是就998了。

总之,在一个通缩的社会里,你买的所有东西都可能贬值。

这样一来,除非是生活必须的日用品,大家都不愿去消费,经济也就自然开始滑坡。

企业方面也是如此,大家都不消费自然会导致企业盈利变少,盈利变少了就要减少投资、下调工资甚至裁员,人们赚到的钱就会变少,赚到的钱变少了大家就更不愿意主动去消费,长此以往,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为什么说通缩比通胀还可怕呢,主要还是因为无论在学术还是政策方面都没有很好的对策可以调整。

通常情况下,如果通货膨胀,也就是物价上涨过快,经济过热,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会提高利率,同时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回收现金冷却过热的经济。

相反,当经济滑坡时,中央银行就会降低利率,对金融市场更多地投入流动性(现金)以刺激经济发展。

但有经济学家很形象地把央行的金融政策比喻成一根绳子,当经济过热的时候,央行可以用这跟绳子把过热的经济跩下来,但央行很难用一根软的绳子把滑坡的经济顶上去。

所以,在经济滑坡的时候,想要单纯的靠金融政策去调整往往十分困难。

而且,由于广大发展中国家长期面对通胀,所以学术界对于控制通胀的研究也算比较深入,比如减少财政赤字、货币改革,甚至与美元挂钩约束央行货币发行等手段也算层出不穷,事实也证明这些方法往往都十分有效,可以在很短的周期内遏制恶性通胀的发展。

但是相比与通胀,对付通缩就困难的多。

一般来说对付通缩的策略就是央行下调利率、购入有价债券向市场注入资金等等,这类政策最早的倡导者是凯恩斯,但是从历史的角度来说,这些方法对付通缩往往都不尽如人意。

公众对于通胀的恐惧多半来自对恶性通胀会造成经济危机的担忧,但其实恶性通胀往往不是经济危机的元凶,只不过是一种比较容易控制的表面现象而已,而温和通胀就更加不值得一提。

可是通货紧缩却会直接造成经济的衰退,同时极大的限制央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不论对与宏观经济还是个体而言,通缩都是更为可怕的。

就比如说日本,通缩的概念似乎深入人心,从而成为了货币政策无法克服的挑战。

汇丰亚洲经济联席主管Frederic Neumann说:“即使用比较激进的政策也很难改变人们的通缩心态。我认为日本人将继续活在对通缩的恐惧当中,而且这种阴影会延续很多年。”

针对企业囤积现金,安倍政府呼吁提高薪资并推动企业改善治理,但日本社会的思维定势似乎也决定了这项措施可能效果有限。

不过话说回来,即便安倍能够结束日本长期以来的通货紧缩局面,却不知这是否是日本人真正想要的。

本文由公众号海外眼发布,了解更多海外趣闻请关注海外眼!

(来自海外眼)

更新日期: 2017-11-23 19:00:54
文章标签:
文章链接: 令史上最激进货币政策惨败——日本人那颗通缩的心  [复制链接]
站方声明: 除特别标注, 本站所有文章均为原创, 互联分享, 尊重版权,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