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沙滩社原文标题:谁杀死了硅谷银行?(硅谷银行CEO Greg Becker,个人认为他要对硅谷银行的破产负全部责任)”When the music stops, in terms of liquidity, things will be complicated. But as long as the music is playing, you've got to get up and dance.”——Chuck Prince, Former CEO of Citigroup    这是2007年7月,花期集团CEO Chuck Prince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曾说过的一句非常著名的话。但当Prince说出这句话的时候,音乐实际上已经停了。    16年后的今天,当硅谷银行正式被加州监管机构认定破产时,Prince这句名言又重新成为了大家的谈资。硅谷银行是否会成为引发新一轮银行危机成了大家最八卦的话题,就连我平时不太关注这类事件的父母都来问我硅谷银行的倒闭会有什么影响。    如果说2008年的金融危机是监管放松、杠杆投机、衍生激增、危机传导、泡沫崩塌最终导致的金融系统整体的崩溃,那么这次硅谷银行的破产,90%的原因归咎于管理层在2021年作出的错误决定,这些错误的决定本可以被避免。    至于硅谷银行倒闭的外溢效应,只要监管处理得及时得当,其影响将相对有限。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来对本次事件做一个简要分析。    一、稳健银行的稳健投资    二、硅谷银行与通胀的豪赌    三、剑上的毒药    四、硅谷银行破产的影响及后续展望一、稳健银行的稳健投资    先抛开其他的不谈,我们从其资产负债表所持的资产质量的角度来探究一下硅谷银行是否是一家经营稳健的银行。    在硅谷银行 2117亿美元的总资产中,其中商业贷款584亿美元占比27.5%,按揭贷款131亿占比6.2%;而投资证券共1200亿美元占比高达57%,其中按公允价值(AFS)计价的可供出售资产260亿美金,以摊余成本计价的持有到期类资产913亿(HTM),还有一些无法交易的证券或股权投资26亿美金。    由于其资产中绝大多数都是投资证券(investiment securities),根据其管理层的说法,大部分的亏损也来自于这一部分,我们就结合公司报表仔细研究一下。(所有数据均来自SVB的SEC Filing 10-K)。    我们可以看到,可供出售资产(AFS)中,主要有三类产品。1)U.S. Treasury securities美国国债;2)Foreign government debt securities外国政府债券;3)Agency MBS/CMO/CMBS 机构住房抵押贷款/机构集合按揭证券/机构商业按揭贷款。    这三类产品的评级,理论上都是非常高的投资级资产。美国国债评级AAA;发达国家的外国政府债券评级几乎也是A-以上;而第三类Agency MBS/CMO/CMBS的评级,几乎也是AAA。    对于第三类产品大家的熟悉度可能不高,虽然他的本质是证券化的房地产贷款,但他和2008年引发金融危机的“次级贷款(subprime)”衍生品有本质的不同。金融危机发生后,美国政府果断接管了Fannie Mae和 Freddie Mac两大住房贷款机构,使之成为政府机构直至今日,并且为其发行的证券进行国家信用担保。    所以大家记住,只要带“Agency”字样的产品评级几乎都与美国国债相等。这是因为“Agency”产品是由美国三大政府住房贷款机构(除了以上两大外还有一个Ginna Mae)发行的,信用风险与国债相差无几,就连美联储在过去十几年的量化宽松中都一直在购买这类资产,可以说美国国债和Agency MBS是世界上信用风险最低的资产了。    也就是说,硅谷银行所投资的AFS证券的几乎不可能发生违约风险,只要到期都可以完全偿付。其所有的风险只是在到期前市场波动造成的浮动损益。    我们再看硅谷银行的持有到期类资产(HTM)。硅谷银行的HTM资产几乎大头全部为Agency MBS/CMO/CMBS,加上少量的市政债券(Muni bond,大概等同于城投债)和极少数的公司债。    综合来看,AFS和HTM资产中,一共有643亿Agency MBS,112亿Agency CMO,和159亿的Agency CMBS,总量914亿。除此之外,还有美国国债共161亿。两者相加共1075亿美金,占到了硅谷银行总资产的50%以上。    可以说硅谷银行的投资证券部分都是非常安全的资产,且并没有利用衍生品杠杆去做危险的投机性行为,其所持有的资产的流动性都是世界上最好的资产。不管是美国国债还是Agency MBS,其每天的成交量都在万亿美元级别,资产并不存在流动性问题。    那究竟一个投资稳健资产的稳健银行是这么走到流动性枯竭的地步的?二、硅谷银行与通胀的豪赌    仔细阅读财报大家就会发现,硅谷银行真的是一家简单到令人发指的银行。没有什么花里胡哨的东西,也几乎不用什么衍生品,所有的故事都可以从其财务报表中看出来。其商业模式就是,拉低息甚至无息存款,然后放贷、买债,而且买的都是些最最最稳健的资产。    可以这么说,论资产的稳健性,在全世界可能也没几个像他这么简单稳健的银行了。    我们从硅谷的consolidated资产负债表就可以看到,截止2021年12月31日,总资产=总负债是2113亿美元。其中1892亿都是客户存款,而再其中,1258亿都是无息存款,占到了总资产比例的接近60%,有息存款是633亿,占比30%。    借款少得可怜只有7100万美金的短期借款和26亿美元的长期信用债。为了维持资本充足率的要求,还额外发行了36亿的普通优先股和52亿的银行资本永续债。    其资本充足率也是非常良好,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高达15.26%,总资本超过16%。从这些角度上来看,硅谷银行的经营都是十分稳健的。    理论上来讲,这么一家资产流动性好,资本充足率高,存款质量高的银行是不应该发生这么大的风险的。那么事情还是要从2021年开始说起。    由于科技泡沫逐渐膨胀,2021年硅谷银行客户的存款激增,仅2021年一年,硅谷银行的客户存款规模就增长了782亿美元(上图下方红框)。管理层对于突然激增的存款准备不足,因此决定将大部分的资产都投资于持有到期类资产(HTM)。我们可以看到,HTM资产增加了855亿美元,甚至比存款增加的规模还要多。2020和2022年HTM分别只增加了67亿和50亿美元,所以到今天为止,基本大部分HTM资产都来自于2021年的新增。    我们再仔细看一下HTM资产的详情,几乎所有的资产全部投资于了期限长于10年的Agency MBS。根据公司财报中描述,这类资产的久期2022年末是6.2年,而在2021年年末是4.1年。整个固定收益组合的久期2022年末是5.7年,而2021年末是4.0年(大家先记住这两个数字,我们后面再分析)。    而由于HTM资产是用摊余成本法来估值,所以即便市场收益率大幅上升,其平均收益率只有1.63%。所谓摊余成本法,其实和成本法差不了太多,就是不管证券的市值如何,只要我不卖出一只持有,就可以一直用成本来估值但是一旦需要卖出,就会根据市场价格和成本价格的偏离程度来计算损益。    这种估值方法在一般市场环境里是没有问题的,尤其是在2021年末,其买入的HTM资产的久期还不到5年,只要5年内负债端(存款)能够稳定,那么5年就能每年赚到1.63%。    这对于一个无息存款占大头的银行来说是相当划得来的买卖,别人存到我这不用给利息,我去买一个美国政府担保的AAA证券还能一年赚1.63%。    但是风云突变,随着通胀的大幅上升,美联储开始大幅加息。    一方面存在硅谷银行的客户的大部分零息贷款变得不再有吸引力,硅谷银行开始努力提高存款利率,但是由于其资产端收益率很低,为了不亏钱,其提高存款利率的幅度不能太大。这样其存款的吸引力相比其他银行就差了很多。    另一方面,随着科技泡沫的破裂,许多硅谷科技公司的财务状况逐渐恶化,其本身的资金需求导致客户从硅谷银行撤走资金。       我们再看这张表,2022年硅谷银行的存款净减少了161亿美金,但同时,其短期借款所得现金则从2021年的2100万美金增至135亿美金。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管理层犯下的一个重大错误,也是整个事件导致硅谷银行最终倒闭的最最致命的一个错误。    我们刚刚谈到,硅谷银行2021年把新增的大部分存款都放在了“持有到期类资产”HTM里,而这部分资产只能获得1.63%的投资回报率。但是随着美联储的大幅加息,这部分资产的市值大幅缩水。按4年久期估算,这部分资产的保守亏损达到10%。对应于161亿美元的存款赎回,如果卖掉这部分资产,则会实现亏损16亿美元。再加上可供出售资产AFS本应计提的约18亿美金亏损,若卖出资产应对存款赎回则会导致超过30亿美金的会计亏损。    然而,只要保证持有到期资产不变现,则16亿美元的亏损就不会被实现,从会计报表的角度上来看就会更好看。    但实际上,硅谷银行账面上的实际亏损远不止这个数字,16亿美元只对应161亿美元的存款赎回,若所有持有到期类资产均用市价估值,根据公司报表,未实现的亏损达到了150亿美元。    因此硅谷银行的管理层决定与通胀对赌。    如果未来通胀下行,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美联储快速降息,那么账面上持有到期类资产的亏损幅度就会大幅减少。所以只要能够保证持有到期类资产能够稳定存续,公司的业绩就会大幅改善。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管理层决定大幅增加公司的短期借款,从而弥补存款的流失。增加的短期借款有哪些?    公司报表直接给出了答案。大头有三个——2亿美金的联邦基金市场(纽约联储),41亿美金的FHLB advances(联邦住宅贷款银行,提供最后贷款人流动性)和31亿美金的回购协议(理论上应该是general collateral repo,用国债和mbs抵押进行协议回购)。    为了维持自己的持有至到期资产不实现亏损,硅谷银行高管决定借短养长,以远高于资产回报率的利率借钱。这种做法短期可能行得通,如果美联储在未来一年内大幅降息,把存款和借款利率打下来,硅谷银行的赌博游戏就赢了。    然而事与愿违,通胀不仅没有像人们想象的一样大幅下行,反而还越来越高,劳动力市场持续紧张,使得美联储不得不加大加息的力度。    硅谷银行高管们的赌注输了。    眼看利率下行无望,为了维持银行solvency(非资不抵债)的地位,硅谷银行只能选择在上周对外发出融资计划,其希望新的资本金能够冲抵持有到期类资产的账面损失,使得其资本充足率能够维持在健康的水平。    补充资本的计划暴露了公司持有到期类资产的重大损失,投资者纷纷评估其偿付状态。但就像我刚开始所说的,硅谷银行的报表简单的可怕,基本上人们都能看出其存在的严重流动性问题。如果资本补充计划无法成功,其资本充足率将低于4.5%的监管要求,在这个水平之下,监管将会宣布银行的破产。    所以在周五来自FDIC和美联储的工作人员短暂检查公司账目后就宣告了公司的破产。三、剑上的毒药    如果说与通胀的对赌是硅谷银行杀死自己的剑,那MBS的久期负凸性则是剑上的毒药。    久期的负凸性用简单的话来说就是——利率越高,久期越长;利率越低,久期越短。    而MBS则正是具备这样的特性。为什么MBS会有久期负凸性?答案也是非常的简单——因为居民会提前还贷。    就像我们中国现在经历的提前还贷潮一样,在利率下行的周期里,居民的贷款由于之前放贷的时候利率较高,因此利率越低居民钱还贷的意愿越高。一个30年的按揭贷款组合,随着利率的下行,居民到了5年就提前还掉了,贷款的期限自然而然就缩短了。    所以在利率下行周期里,即便是10年以上的按揭贷款组合,其久期基本也不会超过5年。    这里我放了一张美国Agency MBS指数的久期情况图。可以非常明显的看到,30年的MBS久期的波动很大。2021年之前几乎是久期的底部,接近2年。而2021年后,久期逐渐从4年升到现在的接近6年。这两个数字是不是似曾相识?    刚刚第二部分中谈到,硅谷银行持有到期资产的久期2021年年末是4.1年,到了2022年末就到达了6.2年。也就是说,硅谷银行持有到期类资产几乎是买了一个美国Agency MBS的指数。    而正是MBS这种久期的负凸性毒药般地杀死了硅谷银行。因为利率不断上升,久期也随之不断上升,而利率上的越多,硅谷银行持有到期资产的市值亏的也就更多。最终导致了银行的破产。    这样的事件本可以避免,但管理层的一些非审慎的做法,一步步让风险变成了危险,让危险变成了危机,最终酿成大错。即便在低利率环境中买入了大量低息资产,也不应该将这类资产全部归位持有到期类资产;即便都归为持有到期资产,也可以通过衍生品对利率风险进行对冲。    退一万步讲,即便之前这些都做错了,在利率上升之后,也可以止损退出,虽然报表难看一些,但不至于到资不抵债的程度。    因此可以说,硅谷银行的破产,管理层的人祸是主要原因。四、硅谷银行破产的影响及后续展望    对于事情发生的过程,前三个部分已经讲得比较清楚。    硅谷银行本质是一家信用风险较低的银行,其发生危机的主要原因是2021年存款激增后,管理层配置了当时久期较短的Agency MBS并放到了持有到期类资产中,随着利率的上行,存款流失,管理层借短养长,希望与通胀上行对赌,最终在MBS久期负凸性的作用下,一击毙命。    很多人在拿硅谷银行的问题与2008年比较,觉得一家银行的倒闭会引起外溢影响,导致更多的中小银行出现风险。然而,这种说法从现在的情况看,也仅仅停留在哗众取宠的水平上。   现在银行的资产质量和2008年相比天壤之别。    从硅谷银行本身来看,其资产的信用风险极低,不存在最终收不回来的问题。而金融危机时,银行的许多资产都是次级贷款,也就是风险很高的贷款,也不存在政府的担保,很多资产最终都无法收回。现在硅谷银行面临的其实主要还是流动性问题,只要时间足够,持有到期资产的回收是有保障的。    除此之外,现在银行可吸收损失的资本远远高于金融危机时。我们刚刚看到,硅谷银行的总资本充足率达到16.05%,一级资本175亿美金,二级资本8.76亿美金,合计约184亿美金。而根据报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和持有到期资产全部的损失加起来176亿,其中19亿美金已经计入报表,未计提的亏损不到160亿美金。可吸收损益的资本基本可以覆盖未实现亏损,这可以说是Basel III的胜利。    这次事件中,监管的反映速度也相当之快。FDIC(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很快在周五就宣布了公司资不抵债,并牵头接管了公司。这是一个好的开始,但其中也有一些让人无法理解的问题。    为什么作为一个美联储监管的大型美国银行,其简单的市场风险并未提前被美联储发现?硅谷银行的CEO Greg Becker在周五前还是旧金山联储的董事。金融危机时期,复杂衍生品可能让专业人士都对银行真实的资产负债情况感到头疼。但硅谷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如此简单,发生问题的机制也是非常的单纯,这样居然也没有监管机构及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    理论上来讲,美国国债收益率在2022年10月最高,硅谷银行进入资不抵债状态的时间已经持续了接近半年,为什么直到现在问题才浮出水面?相信美联储在这次事件之后会好好反思,并在短时间内对其余银行的状况进行重新进行压力测试。    最后,关于硅谷银行命运的问题,我认为它大概率很快会被其他全国性大型银行所合并。    有趣的是马斯克表示了对收购硅谷银行的兴趣,但大概率这是行不通的。首先美联储对于银行牌照的发放极为谨慎,尤其是数字银行,过去二十年,美联储曾多次拒绝亚马逊等大型科技公司申请银行牌照的请求。所以科技公司收购银行的交易几乎不可能被监管批准。    除此之外,合并方必须要具备银行牌照,这样才能够在后续资产处置和控制风险外溢中起到更加正面的作用。    一个拍脑袋的猜想,大概率最终会被同样总部在加州的富国银行(Wells Fargo)所合并。除了富国银行外,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的可能性也比较大。    由于硅谷银行持有的资产质量、流动性都很高,其他机构只要以稍微低于公允价值的价格去购买公司,其都是非常有利可图的。    从这些角度上来看,硅谷银行风险外溢的可能性是比较低的。    对于其他区域性银行来说,虽然我没有仔细看过各家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但只要不像硅谷银行这么头铁在赌通胀的路上一路走到黑,风险都是可控的。具体的情况还需要仔细去研究。
文章来自:https://www.bitpush.news/articles/3802206?from=listen

更新日期: 2023-03-14 02:17:42
文章标签: ,,,,,
文章链接: 终于说明白了: 到底是谁杀死了硅谷银行?  [复制链接]
站方声明: 除特别标注, 本站所有文章均为原创, 互联分享, 尊重版权,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