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围绕赵本山的传闻越演越烈,但“刘老根大舞台”并未受太多影响,公开的信息显示,在山东泰安新的不久“刘老根大舞台”的上座率还是不错,其中一个点占到全国前三家,而围绕“刘老根大舞台”开发的衍生品同样陆续上市。

图集:赵本山的商业帝国

“抛开传闻,就商业嗅觉以及商业模式,赵本山的演艺产业还是值得我们研究的。”近期,关注演艺产业的一位投资人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赵本山和徒弟一起演出

近期有道略演艺发布了《2014-2015中国演艺产业投融资报告》显示,尽管演艺产业规模较小、但在演出逐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环境下;全国演出渠道网络基本形成,而产业机构逐渐改变;产业链分工越来越细,演艺产业已是投资者关注的重点领域之一。

商业模式“相对很成熟”

就本报记者所了解到的信息,如投资影视产业一样,为降低风险,投资者一般紧抓“名人”,而演艺产业领域同样也有“三宝”,“杨丽萍的舞蹈、赵本山的刘老根与盛行的实景演出”。

杨丽萍公司早在2012年初就已启动了上市相关工作,但也是一波三折,其公司是2011年2月成立,2012年6月,其公司引入3000万(深创投)投资(出让了30%的股权),2013年末,其公司本欲借刻登陆资本市场,但最终调整在新三板上市。在今年10月27日完成了新三板挂牌。

为了适应资本市场的需求,杨丽萍公司的业务类型也在整合与扩大中,比如, “北京杨丽萍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主营舞台科技创造及制作等,“云南杨丽萍影视发展有限公司” 主营纪录片、广告片等制作与拍摄。

但本报记者在今年9月在云南做调研时,采访该公司的相关负责人就曾表示过,除了内容制作外,渠道建设同样需要。

杨丽萍文化公司已筹备在大理投资近亿元修建一座拥有产权的剧院并做具有当地特点的定点演出;昆明和西双版纳正在修建的新剧院已与杨丽萍文化公司达成共识,由其负责运营。“杨丽萍之所以成功,是基础旅游产业基础之上,其品牌具有消费号召力,而公司要是有强有力的渠道的话,最是完美。”上述投资者方认为。

本报记者近期所关注的一个演艺产业投融资论坛上,包括近十家的演艺产业活跃的投融资机构负责人均表示,投资产业化程度较高的旅游演出与娱乐演出的成功几率最高。

“轮商业模式,‘刘老根大舞台’其实是比较成熟的。”对于这一点,参会的几家投资方并不否认。

与“舞蹈精灵”杨丽萍略有不同的是,赵本山个人品牌打造是多年春晚的小品以及电视剧、影视剧的投资所成就,其中,“刘老根”是最成熟的一款“产品”(品牌以及改良后具有较大市场的二人转演艺内容)。

而渠道的建设,赵本山是在2007年开始,当年国有的沈阳大舞台剧场在沈阳联合产权交易所挂牌再次出让,赵本山竞买成功,并改名“刘老根大舞台”,并开始扩大“刘老根大舞台”的品牌影响力,进而连锁经营。

“刘老根大舞台”目前有9家连锁剧场。

演艺市场火爆

事实上,就本报记者近几年与相关投资者聊天的过程中,他们对“刘老根大舞台”早已伸出了“橄榄枝”,“期间,也谈过上市的事,但最终还是没成。“赵本山是个很智慧的人。”曾与本山传媒有过接触的一知名投资机构的相关负责人表示。

至于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就不得而知。

而本报记者从知情处所了解信息是,“对于一个现金流不错的企业而言,上市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他们还是要想清楚的。”

目前,公开的报道中,“刘老根大舞台”的收益是在2亿左右,这一信息是否准确无法考证,但本报记者所知道的是,刘老根大舞台在北京开业两年,营业状况一直良好,两年盈利过亿,上缴税收4000万,2011年,在演出市场中仅次于国家大剧院。

“这是文化产业中演艺市场的火热是有关系的,这是市场行为。”上述投资者认为。

今年4月,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2013中国演出市场年度报告》,称2013年我国演出市场总经济规模为463亿元。

虽受各种政策影响,与2012年相比下降9%,但使得演艺团体向真正的市场化转型,也就在政府购买演出、企业赞助包场和旅行社团购这三方面资金正不断被削减的同时,文化消费市场在增加。

“如此背景下,演艺产业还是很活跃。单我接的演艺项目的收购并购案就达10起。”承接三个演艺集团重组的一位律师告诉本报记者。

就以“演艺第一股”为例,本月,杭州宋城集团旗下的上市企业——宋城演艺通过现金增资方式,入股北京演艺集团下属的中国杂技团和北京歌舞剧院,共同试水文化产业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双方也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根据宋城演艺发布的公告,增资完成后,这家有“中国演艺第一股”之称的企业将分别持有京演集团旗下全资子公司中国杂技团有限公司和控股子公司北京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38%和20%的股权。整个出资额约为3亿元。

联姻之后,双方将共同依托北京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和巨大的旅游消费人群,力争将《中华千古情》打造成和《宋城千古情》比肩、并深受市场欢迎的演艺产品。

“当专业院团向市场化迈进时,对于‘刘老根大舞台’其实还是有影响的,其风险就是尤剧目的风格,二人转还是一种地域特色很浓的文化项目,在消费者的需求变得多元化时的市场化境里,他还是在内容与衍生品上下功夫,可以考虑的是,刘老根大舞台能否成为一个演艺平台?”与其接触过的投资者认为。

而抛开产品本身存在的风险,“赵本山”能够一切如初才是最重要的。

编者按:下文是2009年2月底《第一财经日报》登载的对赵本山的专访旧闻。那一年的春晚,赵本山带着小沈阳演了小品《不差钱》,让小沈阳一炮而红。5月,“刘老根大舞台”进京,其后一年票房收入超过6000万人民币,其中交税就交了1000万元。辽宁民间艺术团作为本山传媒的核心企业,2009年的票房收入近1.5亿元。

《赵本山“商业王国”崛起背后:根扎得深 手伸得长》

在结束2个多小时的专访之后,赵本山拿起了二胡,拉起了《二泉映月》,这算是一种放松。

作为一名家喻户晓的著名表演艺术家,赵本山原本可以过着非常恬淡舒适的生活,但他从一开始就没停过。

“市场推着往前走,想停都停不下来。”赵本山对《第一财经日报》说。

即便去了三亚进行休息,他的咳嗽也一直没好,“压力很大,2009年要做的事很多,也很重要。”

重要的事,一是指“刘老根大舞台”进京;其次,为打造艺术团本身的品牌,本山传媒与搜狐网、辽宁电视台和黑龙江电视台形成战略合作,几档娱乐节目也在加紧制作。

“我那天一照镜子,吓了一大跳,怎么脸上的褶子多了,白头发也多了,50多岁的人看起来像七八十岁。”赵本山笑着说道。

最想做的还是文化产业

在很多媒体的报道中,也多次提到赵本山每年的收入问题,比如有2000万元、7000万元,甚至身价7亿元之说,但这些数字在接近赵本山的朋友看来,属无稽之谈。

赵本山的好友、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崔凯说,赵本山从一名民间艺人成为企业管理者,是因为他在不断超越自己,“他的根扎得很深,手却伸得很长。”

1993年,当时已连续参加三届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的赵本山已是全国炙手可热的喜剧演员,当时他积累了一点钱,就想做点事。那年,赵本山成立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沈阳本山艺术开发总公司,担任董事长兼总经理,公司主要经营文化、广告和影视。

当时市场最为活跃的电视剧的制作单位都是电视台或其下属机构,民营资本很难进入这个领域。没办法,赵本山只能做些“旁门生意”,“和文化产业不沾边,主要是煤炭、油啊运输什么的。”赵本山告诉记者。

尽管因此赚到了第一桶金,但赵本山的一位挚友告诉本报记者,从赵本山内心而言,他还是想做文化产业,并不习惯煤炭行业那种商业运作模式。这也正是赵本山从未离开过小品舞台以及表演艺术的重要原因。但要怎么做,做什么,当时赵本山心中并没有底,他也在寻找。

2000年,离开二人转舞台20年的赵本山在吉林看了一场二人转,当晚兴奋不已,灵感迸发,“我一宿没睡,怎么样能把‘二人转’给弄活的思路,在那一晚上,我全想好了。”赵本山回忆起当时的情形,依然有些兴奋。

2001年,赵本山与《时代商报》社共同策划运作了第一届“本山杯”二人转大赛。2004年又举办了第二届。

通过“本山杯”二人转大赛,民间大部分优秀的二人转演员几乎齐聚赵本山门下,所收学生30人,这也储备了他最为重视的“特殊人才”资源。

2003,赵本山成立了辽宁民间艺术团以及本山艺术学院。同年4月1日,赵本山的徒弟们开始在沈阳大舞台演出二人转。“但赶上‘非典’,上座率是很低的。赔了一年的钱。不过赵本山信心挺足,赔钱也要做。”当时为赵本山出谋划策的好友告诉记者。

电视剧带动舞台知名度

就在这一年,广电总局向8家制作公司颁发了电视剧制作甲种许可证,民营影视公司自此正式获得了和国有影视公司一样的身份。电视剧制作的大门向民营资本开放。

尽管尚未获得电视剧制作甲种许可证,在这一大氛围下,本山传媒与央视合作,投资制作了《刘老根2》、《马大帅》、《乡村爱情》系列剧,演员的来源正是艺术团的二人转演员以及后来的本山艺术学院的学生,其高收视率也让王小虎、王小利、小沈阳等一大批民间艺人为观众熟知。

银屏上火了,舞台上的生意也紧紧跟进。

2006年12月,国有的沈阳大舞台剧场在沈阳联合产权交易所挂牌出让,但无人问津。2007年7月,沈阳大舞台再次挂牌,最终赵本山竞买成功,并改名“刘老根大舞台”。

至此,赵本山在14年的时间里完成整个“快乐”文化产业链条的基本构建与融合——以影视剧、电视栏目等业务扩大二人转演员的影响力,演员回归剧场的喜剧演出,扩大“刘老根大舞台”的品牌影响力,进而连锁经营。

“刘老根大舞台”目前在东北三省及天津有8家连锁剧场。2008年剧场票房总收入达到了1亿元,演出突破2000场次,这个数字足以让“刘老根大舞台”成为中国剧场演出中的“老大”。

在赵本山的计划中,“刘老根大舞台”早晚要进京,只是过去几次机会不成熟,是因为位置没找准等问题。

此次央视春晚小沈阳的火爆让本山传媒下定决心让“刘老根大舞台”扎根北京。

“北京的‘大舞台’要比你看到的沈阳店还要大,投资也要高一点。”本山传媒集团总裁刘双平告诉本报记者。

北京“刘老根大舞台”选址北京著名的商业文化圈。

“(北京)‘刘老根大舞台’占地面积2993平方米,地上建筑物面积3125平方米。总投资达2000多万,我们也只装修一半。当然,北京的风格多少和沈阳有所不同,但东北文化以及毛驴拉磨等标志性的东西都有所保留,这就如我们的LOGO一般,是大舞台品牌的重要部分。”刘双平说。

用赵本山的话,北京“刘老根大舞台”今年“五一”无条件地开业,毕竟,这样的黄金时间是营销的最好时机。

管理难题及产业前景

“‘刘老根大舞台’可以说是我们的主营业务,是我们最重要的品牌。当然随之带来的想象空间是很大的,比如,我们现在就在研究刘老根私房菜。”刘双平告诉记者。

其实,当初《刘老根》系列剧火了之后,在东北三省,出现“刘老根连锁反应”,包括“饭庄”、“旅游地名”等十几个产业中都带着“刘老根”三个字。有人估算过,单是“刘老根”当时的商标价值就有1000万。由于缺乏品牌意识,到注册“刘老根大舞台”,赵本山已经损失了近2个亿。

对于未来本山传媒能做多大,连赵本山本人也给不了答案。“摊子越做越大,我们不会着急做这些事,要扎扎实实地把主营业务做稳当了。毕竟任何业务的发展,人才很重要。”赵本山说。

在赵本山看来,解决“人”的问题很艰难。“管理人才是很关键的,我们这个企业,人才有两方面,一是特殊人才,演员是这个企业的第一人才,他是给你创造财富的。然后是管理人才。好的团队,好的管理者,大方向不会出问题。”

但既懂文化又懂市场的人很难找。

目前本山传媒集团的总裁是原中央歌舞团团长助理刘双平,分管旗下辽宁民间艺术团等。

“我管理过的东莞分团和辽宁民间艺术团有着很多相似之处,都是自负盈亏,办团模式和运作机制是一样的,但我们一年所创造的上千万市场价值却没法和这里创造的亿元相比。”刘双平告诉记者,“在这里压力更大,责任更大,主要是因为本山董事长巨大的社会影响和极高的个人声誉,感觉身边无小事,怕稍有疏忽会给公司带来不好的影响。”

事实上,作为管理层,压力远不止于此,毕竟“连锁剧场”不同于“连锁超市”,其核心资源是人和地域文化。二人转能否在东北之外的地区扎根,成为一种具有长久生命力的娱乐形式,这是存在风险的。一旦二人转艺术魅力在当地式微,“刘老根大舞台”前期投资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

依照本山传媒集团的计划,“刘老根大舞台”进京只是他们全国战略的一个开始,南方等地也都是建连锁的目的地,随着“刘老根大舞台”影响力的扩大,河北等省市也想引进该项目。

“全国连锁经营的大方向不会变,只是没有具体时间而已,我们最根本的内容还是要做扎实。不能出问题。”刘双平告诉记者。 (本文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陈汉辞)

原文链接:http://www.yicai.com/news/2014/12/4058330.html

更新日期: 2014-12-31 09:42:23
文章标签:
文章链接: 赵本山身陷传闻 “大舞台”热度并不减  [复制链接]
站方声明: 除特别标注, 本站所有文章均为原创, 互联分享, 尊重版权,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