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只有2000多万人有资格纳税(月薪3500以上),却有2亿多中产,“砖家”们的嘴,真是吐不出象牙来。

曾有一个流行观点——“消失的中产”,就是说,经济的整体发展是由中产阶层买单的,因此,GDP越增长,中产的处境越凄凉,而中产阶层的“消失”,就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愈加趋于不合理,社会逐渐失去方向感的表现。

换句话说,所谓中产阶层,只是“假中产”。

谁是“假中产”?

什么叫假中产?就是名义上的中产,实际上的苦逼。

据了解,狭义的中产阶层的定义,是收入接近或超过发达国家中等收入者的人,也就是人均31000美元,这一群体,占了全球人口总数的约12%。

但谁能想到,如今的中国,即便达到这一标准也很难踏进中产门槛。

曾有机构对北、上、广等10个大城市采用系统抽样的方法,对1658名个人月收入在当地中等水平以上的居民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在这些“准中产”中,有近七成的人不认同自己是中产。

除了自己有“自知之明”外,社会各界也对中产一词不太认同,理由是,大城市生活压力非常大,房价奇高。

言下之意就是,收入与生活成本相对应,还得面临资产价格水平、通货膨胀等因素,其结果就是表面越富,实际越穷。

比如京沪,有数据显示,上海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962元,位列第一,北京以52859元位居第二,作为强一线城市,高收入人群集中的行业,平均年可支配收入也仅仅五万多元人民币而已。

至于其它地区,其收入情况也可想而知。

但在生活成本上,京沪并没有拖后腿。据EXPATISTAN网站统计,北京生活成本排名全亚洲第六,而在北京的非豪华地段租一间85平米的房子,需要8566元每月,即使两人合租,每月开支也在4200元左右,倘若再加上饮食、交通、娱乐等费用,在一线城市每个月的开销,一万人民币并不夸张。

相比北京,上海也好不到哪里去,每月的45平米房租为4818元人民币,整体物价排名甚至比北京更高,排亚洲第五。

也就是说,在京沪等一线城市,如果你的实际收入每月不足一万,那很遗憾,你只是“低端群体”。

“M型社会”的残酷

那什么才叫“高端人口”呢?

可以参考一份收入标准:如果要在那座城市立足,必须得挣到当地平均收入的3倍以上,否则,你就会被该城市扫地出门。

换言之就是,大城市的存在,使人们成为中产的机会很多,但现实很残酷,使得成为中产的人数并不多。

据瑞信发布的《全球财富报告》显示,以个人拥有财富5到50万美元为标准,到2020年中国的广义中产阶层将会达到4亿之多。当然了,如果考虑到不断增加的生活成本,这些人最后都会被逼成“假中产”。

对于“假中产”日本学者——大前研一在《M型社会:中产阶级消失的危机与商机》一书中,给出了很好的诠释,他提了三个问题:房贷是否给你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你是否不敢结婚,或不打算生儿育女?孩子未来的教育费用是否让你忧心忡忡?

如果其中有答案为“是”,那你就是一个“假中产”。

但另一个悖论是,学术界一直有共识:拥有庞大的中产阶层,才能形成一个理想而稳定的橄榄型社会结构。而最危险的社会,则就是两头大、中间小的“M型社会”,因为缺乏了中产的社会,会使贫富对立等等社会问题更加尖锐。

相比之下,日本的经历就值得我们学习。

傅高义在《日本中产阶级》一书中提到,二战后,日本在1950年代兴起了大规模产业革命,与此相伴随的是大量新兴中产人群的出现。

在他看来,新中产在日本的崛起,在于他们所受雇的大型组织的出现,以及日本在战后所处的引领变革地位,这样一来,就能给新兴阶层以可预期的收入、声望和社会地位,从而创造了新中产的文化。

被断送的未来

当然了,中国人对于财富的追求一直是痴迷的,而在“中产财富不断被蚕食”的过程中,最好的投资渠道莫过于房地产。

据统计局统计,从2005年至今,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的可支配收入从一万元左右增长到五万元以上,然而,同期的房价却是涨得丧心病狂,2005年,北京朝阳区的平均房价是5800元,2017年,这一数字变成了73000元,是当年的12.58倍。

对于搭上了房地产这班“顺风车”的人来说,完成新老中产的交替并不困难,但对于那些固步自封的人来说,若守着一亩三分地,思维还停留在上世纪,倡导勤劳致富、极少投资,则注定逃不了被洗牌的结局。

更严重的,还会断送子孙后代的阶层未来。

(来自资讯第一声)

更新日期: 2017-09-15 19:00:26
文章标签:
文章链接: 中国有多少“假中产”?答案是4亿  [复制链接]
站方声明: 除特别标注, 本站所有文章均为原创, 互联分享, 尊重版权,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