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条“44年后,取出2684.04元存款”的新闻上了热搜。

事主陈女士手中有一张存款时间为1973年的老存单,上面存有1200元。但当她去取款时似乎遇到了“历史难题”。

近日,在中国人民银行的组织协调下,终于在农业银行找到了底单。这笔存单的利息计算涉及多次储蓄管理制度变革、至少16次利率调整,还要考虑到利息个人所得税的多次变化。

最终经多方计算确认,陈女士成功提取本息合计2684.04元,利息1484.04元。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篇新闻背后应该是希望大家觉得“银行真是很为人民服务”,“中国的银行真是太棒了”。

但是,也不出意料,大家对于这件事关注的点集体跑偏了:

经历过70年代的人,对于1200元究竟是怎样一笔巨款,应该都有很深刻的认识。

让我们一起穿梭时光,回到1973年的中国,感受一下拥有1200元是什么概念吧:

1973年的你,二十出头,是一个光荣的工人阶级。

那个年代,没有上大学的说法,16岁就已经参加工作的你,如今结束了3年学徒期,开始按照二级工拿工资了,每个月32.5元。对你而言这也算一笔“巨款”了。

清早起来,要吃些早饭好去开工。一般成年人每月30市斤粮票,但你是重体力劳动工人,所以每月可以有43市斤,虽然只是多了13市斤,但是足以让很多人羡慕嫉妒!于是你揣上粮票和钱,去了工厂食堂,那时馒头的价格是0.2元一市斤。

工厂的工作是很辛苦的,一早上干下来你已经累得直不起腰。中午想吃点肉和鸡蛋改善伙食。这时的你胃里可没什么油水,你不再是那个视肥肉为毒药的“健康饮食主义者”,0.72元一市斤的猪肉也是吃得起,不过手上的肉票不太宽裕。

工厂食堂一般是几分钱一个菜,五分的菜就已经见肉了。不过你记得有一次夜班,值班的李炊事员偷懒,从外边买来熟猪蹄顶替夜餐,虽然一个熟猪蹄0.10元,夜班工人仍然嫌贵连夜告到厂领导那里,逼得炊事员当场做了检查。

有了菜总要佐点酒解解乏,常喝的还是散装的瓜干酒,0.60元一市斤。除非是请客,不然1.10元的瓶装”景芝白干“这样的门面酒是不必买的。至于需要8元一瓶的茅台酒,真是有了贵客才能狠下心买的。

你不是个大手大脚的人,每个月也有自己存钱的规划,虽然准丈母娘没有逼着你买房,但是像把“厂花”娶到手,没有三转一响可是不行的。“永久”还是“凤凰”让你很纠结,或者 买辆南京本地品牌“大桥”也是很值得骄傲的,不过怎么算,一辆自行车都要150元。

另“一转”就是手表了,30元一块的“钟山表”与售价120元的“上海表”相比价廉物美,只是没有票的话,不太好买。给媳妇准备最后“一转:缝纫机,可不能太差。相比“蝴蝶”、“蜜蜂”你还是更中意“飞人”牌的,虽然也要150元。

前些年“一响”还是收音机,价格不算太贵30-40元就能买到,但是这两年时代不同了。想要娶到“厂花”估计还得买个电视。18英寸彩电1440元,20英寸彩电1650元,没有侨汇券不能买的。这是你的一大心病了。

晚上,结束了一天劳累的工作,躺在床上你还在盘算着:一日三餐在食堂解决大概要花0.5元。香烟还是要买的,自己不抽也得孝敬师傅、前辈,3角4分的大前门一个月至少得买两包。想要攒下娶老婆的钱,还是得尽快升到四级工。到时候一个月45元的工资应该更容易存点钱吧……

1973年的1200元,足够办一场像模像样甚至令人羡慕的婚礼。

而现在,2684元怕是连买喜糖都不够吧?

(来自西祠每日精选)

更新日期: 2017-09-26 19:00:13
文章标签:
文章链接: 你知道1973年的中国,1200元是怎样一笔巨款吗?  [复制链接]
站方声明: 除特别标注, 本站所有文章均为原创, 互联分享, 尊重版权,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