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中新经纬客户端10月23日电 据财富中文网22日刊文,中国是一个规模足够大的市场,拥有大量本国资源是中国企业的优势。众多国外企业认为,率先进入中国就能占据更多的本土资源,但事实证明,先行者不一定就是最后的赢家。

文章称,福特在中国的发展故事具有启发性,而菲亚特的经历则更具警示性。

南京菲亚特:还未开始就注定的失败

据了解,1996年,意大利汽车公司菲亚特与南京汽车集团(南汽)成立合资公司,双方各持股50%,菲亚特由此进入中国。之后6年中,在中国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市场,这家合资公司只生产了4种车型的汽车,2002-2006年,该公司年均销售额只有2.5-3.5万辆。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上汽通用仅2006年就售出了41.3万辆汽车。

文章认为,菲亚特在中国的失败主要是因为选择了错误的合作伙伴以及经营管理不善。南汽主要生产卡车,能为其提供的实质性帮助少之又少,加之,这家合资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也存在问题,首席执行官更迭频繁。

2007年,这家合资企业倒闭,菲亚特退出。之后,南汽并入上汽。

与南汽“分手”后,菲亚特2010年加入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汽集团)。2012年开始销售汽车,并更名为菲亚特克莱斯勒。但问题仍没有得到解决,2013年,其在中国的汽车销量是13万辆。但2014年底,与菲亚特和本田都有合资企业的广汽集团宣布净利润下降了46%。

长安福特:不急于生产汽车

2001年,福特通过与长安汽车建立合资企业进入中国。最开始,福特只是组装汽车,并非生产汽车。2005年,马自达加入,收购这家合资公司15%的股份,公司更名为长安福特马自达汽车公司,主要在重庆和南京生产。

但大张旗鼓的合并并未给汽车销量带来改观。2006年,这家合资公司年汽车销量仅有12.6万辆;2010年,福特依旧没有在中国市场找到方向。

而在过去的5年间,福特的处境开始发生变化。2012年12月,合资企业长安福特马自达分拆申请获得中国政府批准。与马自达“分手”后,2013年重新命名的长安福特销售业绩为93.5万辆,比上年增长49%。

在进入中国16年后,长安福特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经验一:进入中国市场永远不会太迟

早到肯定有优势,不过在一些行业里,进入中国市场永远不会太迟。直到2005年,福特才开始在中国大规模生产汽车,其2005年销量为61万辆。

经验二:不一定要从一线城市进入中国

福特没有选择一线或沿海城市的主要汽车集团作为合作伙伴,它没有去北上广,而是深入内陆,选择了重庆。

深入内陆,或多或少可以避开一线及沿海城市的激烈竞争,越来越多的制造商开始进入内陆地区,就是为了回避一线地区不断增长的劳动力成本。

经验三:在当地形成规模化经营是关键

福特在中国的投资都是大手笔,福特及其合资伙伴预计将在中国市场投放49亿美元,用于正在建设的4家装配厂和3家动力传动厂。

逐渐在当地形成规模化经营是一项至关重要的能力,放眼长远是制胜法宝。(中新经纬APP)

关注中新经纬微信公众号(微信搜索“中新经纬”或“jwview”),看更多精彩财经资讯。

(来自中新经纬)

更新日期: 2017-10-23 19:00:01
文章标签:
文章链接: 外国车企败走中国:先行者不一定是最后的赢家  [复制链接]
站方声明: 除特别标注, 本站所有文章均为原创, 互联分享, 尊重版权,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