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财经杂坛(微信公众号caijingzt)

仅仅两年前,海信电器凭借国际市场发力一举成为全球第三大彩电制造商,但如今却一头撞上了“天花板”。

近日,海信电器公布2017年三季度财报显示,其实现营业收入237.46亿元,同比增长7.57%;但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仅6亿元,同比大降47.39%。

要知道,2016年海信电器刚刚拿出了亮眼的成绩单。其实现营业收入318.32亿元,同比增长5.44%;实现净利润17.59亿元,同比增长18.14%。

不过,海信电器的股价似乎并未受影响。截至10月26日上午收盘,海信电器报收于16.16元/股,上涨1.13%。而三天前更是大涨4.49%。

为何短短半年时间,差距如此巨大?

海信电器董秘办相关负责人对媒体表示,公司净利润下滑主要受材料成本上涨影响,特别是面板价格。为应对净利润下滑,公司未来会做一定调整,但具体调整方式(如是否提价)还要看未来材料价格的波动情况。

面板的确是电视产品中成本最高的零部件,占全部成本近70%,但面板涨价是从2016年初就有明显迹象的,电视厂商一般通过调价方式应对成本上涨。比如,传统电视厂商TCL上半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34亿元,同比大增70.68%。

单从数字层面就知道海信与TCL在应对面板价格上涨对策方面的充分与不足。这也难怪,海信并没有自己的面板工厂,无法掌控上游面板压力。无论是夏普还是TCL旗下的华星光电为其“供粮”,结果都是一样。现阶段大屏时代已经来临,主打大屏电视的海信在液晶面板会持续遭遇较大的冲击。

一个产业链断环的企业想做强做大,确非易事。而且TCL与海信始终是竞合关系,面板合作只是仓促之举,并非海信方面长久之计,拥有自己的面板生产技术和工厂才是可靠保障,才能解决长期缺乏稳定面板采购源的短板和掌控原材料议价权。

但仅仅是面板价格波动就造成业绩如此大波动吗?

更大的问题恐还是来自海信本身缺乏核心技术导致产品的毛利率较低,尤其在海外市场增收不增利。

2015年7月底,日本夏普公司由于在北美市场巨亏,将资产出售给海信集团。夏普终于丢掉一个烂包袱,但日本人没有想到,这个烂包袱很快在中国人手上大放异彩。

据了解,海信在收购夏普北美电视品牌五年权后,2016年1月,接手墨西哥工厂,紧接着就斥资30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97亿元)用于产能升级和员工激励,在接手后短短几个月的运作中,工厂生产效力翻了一番,墨西哥工厂成为了海信海外最大生产中枢。外媒报道称,海信让夏普的这家工厂在两个月里的生产效率提高了一倍。

在盘活了夏普北美工厂后,也反作用于海信的业绩。2015年,海信的全球电视出货量已经超越索尼位列世界第三,仅次于三星和LG。2016年,全球液晶电视销量达2.19亿台,同比增长1.6%。海信排名第三,出货量同比增长3.9%,达1330万台。据海信官方微博显示,2016,海信电视线上卖了55亿+,高端大屏占3/4壁江山。

但中国台湾鸿海公司横插一杠,想收购夏普。而且依照形势发展,郭台铭将北美夏普从海信手中夺走是迟早的事情,海信只有五年时间,这对其是一个考验。海信必须再五年之内收回价值2370万美元的品牌授权费。

问题在于,尽管海信在海外市场一路走高,毛利率表现却不佳。“五朵金花”的财报数据显示,近年来,海信和康佳彩电毛利率水平下降趋势尤为明显。

事实上,中国家电企业海外市场的毛利率水平普遍低于国内。比如四川长虹2016年比国内低3个百分点,美的集团2016年比国内低约7个百分点。差距更大的如海信电器,2016年其海外市场毛利率仅4.77%,为国内市场的约五分之一。

还是老毛病。彩电核心技术掌握仍然不足,产业链关键环节仍存在明显短板。智能电视高性能图像处理芯片、操作系统、液晶电视高世代玻璃基板等关键上游器件及材料的自主供应能力仍然较弱。

由此不难推断,如果海信解决不好上述两个问题,未来恐怕就不是净利暴跌那么简单了。

(嗨,如果觉得不错,请关注、转发、点赞、打赏,任选。【财经杂坛】系今日头条签约作者。)

(来自财经杂坛)

更新日期: 2017-10-26 19:00:04
文章标签:
文章链接: 全球第三大彩电企业海信电器净利暴跌5成:与日本夏普的恩怨情仇  [复制链接]
站方声明: 除特别标注, 本站所有文章均为原创, 互联分享, 尊重版权,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