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109_timesq

导读:一方面,华人在美国金融圈的职业路径很容易碰到瓶颈,“路越走越窄”、“未来的路一眼就看到头”,很多人从事偏技术性的中后台职位,时间长了,工作内容千篇一律,没有太多自身价值的体现。另一方面,新一轮互联网浪潮的兴起,以及国内经济、金融以及互联网等各行业领域近年来蓬勃发展,大量的机会涌现,试想这样一批“聪明人”如何愿意让机会在自己的眼前白白溜走?

 

位于纽约曼哈顿第六大道的希尔顿中城酒店,拥有全纽约最大的、可容纳3000人的主会场,今年的全美华人金融协会年会就选在这里举办。

年会举办当天,会场内外人声鼎沸、热闹非凡,这里的每个人都能真切感受到,在美国的华人金融圈日益壮大,但在这喧嚣的背后,很多“华尔街精英”却有着自己的彷徨和苦恼。

“工作也就那么回事,时间长了,觉得自己的价值得不到体现。”供职于摩根大通资产管理部门的L君如是说。

“聪明人”总是“不安分”的,他的话反映了很多人的想法。一方面,华人在美国金融圈的职业路径很容易碰到瓶颈,“路越走越窄”、“未来的路一眼就看到头”,很多人从事偏技术性的中后台职位,时间长了,工作内容千篇一律,没有太多自身价值的体现。另一方面,新一轮互联网浪潮的兴起,以及国内经济、金融以及互联网等各行业领域近年来蓬勃发展,大量的机会涌现,试想这样一批“聪明人”如何愿意让机会在自己的眼前白白溜走?

笔者在日常的采访工作中,经常有机会接触到很多华人金融从业者,与他们的交流中,常常能够感受到行业的变迁、国内外经济坏境的变化,对他们每个个体所产生的不同影响。

在彭博工作5年、目前已经是高级工程师的Q君对我说,过去,周围的很多同事都会跳槽去高盛、大摩等顶尖金融机构,但最近,越来越多的人考虑去Facebook、谷歌等科技公司。

“就是待遇更好,”Q君说,“还有一些人会去即将上市的科技公司,一上市基本就可以半退休了。”

华尔街目前对于量化投资方面的人才需求很大,很多在美获得数学、物理、化学等理工类专业的博士,成了华尔街追逐的人才。

刚刚取得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学专业博士学位的S君,即将于1月份来纽约摩根士丹利总部入职,职位和量化投资相关,但谈到未来的打算,他却说,希望在美国攒两年经验,未来还是希望能回国发展。

S君说,在美国待的时间太长了,已经不想再待下去了。S君读博期间遇到一些挫折,中间遭遇更换导师,导致课题研究不得不重新更改方向,进展缓慢,历时7年才好不容易把博士学位给拿下。

“毫无疑问,华尔街上的中国人都是极其聪明的人,”曾就职于瑞士信贷固定收益部门、如今创办了自己的对冲基金的Z君说,“尽管技术很顶尖,经验也很丰富,但在美国的金融行业里创出一片天地还是非常不容易。”

Z君说,很多大机构会打压从这些机构离职并创业的人,曾就职于美国最大对冲基金—桥水基金的R君最近便碰到了这样的“烦心事”,自己刚创办不久的对冲基金被桥水基金起诉,R君称之为“杀鸡给猴看”。

很多华尔街华人精英所选择的另外一条路,是选择回国发展。Y君曾是瑞士信贷银行衍生产品部门的董事总经理,今年刚刚加入了国内一家知名的大型金融机构。

但更多的人却没有Y君这么幸运,他们大多面临“高不成低不就”的窘境。L君道出了苦衷:一方面,他们在华尔街金融行业所从事的具体工作,往往面很窄,而且多是基于美国的金融监管标准,和中国的标准并不适用,另一方面,国内的需求大多要么是“C”级的高管,要么中低层的技术性职位,和大多数有一定工作经验和职务级别的华尔街金融圈的华人并不匹配。

“大多数人还是想的多,真正做的少。”L君说,“而且在这里待的时间越长,牵绊越多,就越难回去了。”

毕业于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的X君,目前供职于华尔街上一家著名投行,但他却利用自己的工作之余,与另一名同学合作开发了一款移动应用,目前正在寻找投资人。

“如果得到投资人的认可,我会立即回国进行产品的市场推广。”X君说。

抱有类似想法的还有目前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攻读MBA学位的H君,他平时跟人谈论最多的是互联网行业创业的话题,而对目前所学的专业,他觉得枯燥、乏味而过时。

作为美国最顶尖的商学院之一,沃顿商学院每年都向高盛、摩根士丹利等华尔街投行输送大量人才,但已经有过6年金融行业从业经验的H君却对于再度回到金融行业提不起任何兴趣。

“互联网才是朝阳行业,我现在想的最多的就是创业的点子。”H君说。

还有一位K君,“90后”的他,刚刚从美国一所知名高校取得金融硕士学位。在问到他接下来有什么打算时,他年轻的脸上焕发出不一样的神采,打开手机给我展示他和另外几个同学共同发起的一个“水资源保护”公益项目。他说,几天后就要回国推动这一项目。

以上的一些例子,大致可以勾勒出在美华人金融圈的现状,按照年龄段来大致划分:一类是50多岁、接近退休年龄的“老一代”华人金融从业者,他们大多在美国有了稳定的生活,对于行业的最新发展和以及其他行业的发展变化情况了解有限,寻找新机会并做出改变的动力和意愿不强。

第二类是30至40多岁,他们正处于事业的上升期,年富力强、精明能干,他们中很多人已经做到公司的中高层职位,但职业发展再往上走则比较困难,他们比较了解和熟悉国内的发展,与国内的金融、科技圈有着广泛的接触和交流,也有意愿做出一些改变,但受制于一些个人原因,如家庭、职位等,往往难以做出抉择,但其中也不乏有克服种种阻碍,主动做出改变的。

第三类是刚毕业工作了几年的“80后”留学生,他们的思维活跃,对国内发展变化,尤其是科技行业的观察和把握最为敏锐和深刻,由于没有太多其他外部因素的牵绊,这部分人做出改变的意愿和动力最为强烈。

第四类则是即将从美国高校毕业,未来可能从事金融行业的留学生,这部分“90后”人群的想法和做法都与过去大不一样,兴趣、自我价值的实现,已经成为这部分人群在职业生涯选择时所考虑的第一因素,他们中的很多人放弃了毕业留美找工作的这一常规路径,早早就打算开创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业。

来自微信

更新日期: 2015-01-09 11:26:47
文章标签:
文章链接: 华尔街华人众生相:精英的彷徨与无奈  [复制链接]
站方声明: 除特别标注, 本站所有文章均为原创, 互联分享, 尊重版权,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