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不过三代,穷不过五服”,这句名言几乎就人尽皆知,现实生活中,也确实如此,很多家族,老子英雄儿好汉,孙子是软蛋。穷富之间似乎相互循环,犹如中国太极拳中的阴阳相互转换,阴盛则阳,阳盛则阴,源源不断,这也是易经“一阴一阳谓之道”的道理吧。

不过,什么事都有例外,在中原大地就有这么一个家族,就连富了12代,时间跨度400年,远超当今的洛克菲勒家族。生意遍及各大行业,曾经的地产从河南延伸到山东等地,甚至达到跑马圈地的境界。地产财富比当今的王健林、万科等房地产大亨们的总和还多。家里的豪宅成片,让参观者无不惊叹。这个家族富且贵,不但财富惊人,而且家里人才辈出,让无数人惊羡。

“康百万”名称的由来

据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慈禧太后带着光绪帝逃往西安。第二年从西安返京时,路过巩义。当时河南连年遭灾,财政亏空,怎么招待好太后和皇帝,让官员头疼。

当时的洛阳知府来到巩义,在康家第十七代庄园主康建德家商量接驾之事。因为不知道太后和皇帝是走水路还是旱路,康家做了两手准备。

有说法是太后和皇帝在行宫内住了一晚,临走前,康建德还向慈禧捐献了百万两白银以及价值连城的“一桶江山”——据称,桶上刻制了中国地图,在北京的地标上镶嵌着一颗夜明珠。

第二年,康家被赐“神州甲富康百万”金匾。如果说此前的“康百万”只是民间传说,此后“康百万”就借慈禧金口而名扬天下了。

不过,清末因各种战乱加上连年的灾荒,康百万家族已没有那么鼎盛了,又捐出去百万两白银,可能伤到了康家的筋骨。

审时度势 抓住无限商机

据史料记载,明洪武七年,康守信随母由山西洪洞迁于巩县(今巩义),居住在桥西村。此后,康守信得子得孙,康氏家族愈发壮大。“康百万”不是指某一个人,而是明清以来,对以康百万家庭第十四代康应魁为代表的整个康氏家族的统称。普遍认为,到第六代康绍敬时,家族迎来发展良机。康绍敬曾任地方水陆交通和盐业、税务等方面的官职。明时,康绍敬组织康家子弟把河南的粮、棉、油等运销山东,又把山东的盐及海产品运销河南,此后,康氏开始发家。

到了清代,康氏家族在清廷镇压白莲教之际,通过各种手段,取得了长达10年的与布匹、棉花有关的军需品订单,家业更兴。如今,在康百万庄园内,从留存的货样室、钱庄、辨银室、账房中,还能看出当年康家生意的繁荣。

俗语说“富不过三代”,而康百万家族从第六代康绍敬至第十八代康廷兰,繁荣兴盛400余年。

他们运用手中的财富,凭借黄河、洛河舟楫之便,搞航运贸易,经营盐业、木材、粮食、棉花、丝绸、钱庄、药材等,可谓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

清中期,康家两次悬挂“良田千顷”的招牌,民间有“头枕泾阳、西安,脚踏临沂、济南,马跑千里不吃别家草,人行千里尽是康家田”的顺口溜。

这时的康百万家族,成为全国屈指可数的大家族,一度富甲鲁、豫、陕三省,庄园主被称为“百万富翁”。明清期间,康百万和沈万三、阮子兰被大家称为三大活财神。如今,康百万家族的传奇经历还被拍成了电视剧。

教育有方 后代人才辈出

翻阅康百万家族的历史可以看到,自明代以来,留有功名的人物达412位,具有较大影响的代表人物也有100多人,现代社会的康家后人更是人才辈出:其中,19代王国权(原名康午生)曾任国家民政部副部长;20代康定军曾任郑州市委副书记……但在康家后代中,则以高级知识分子居多,由此可以想到康百万家族不仅具有世人皆知的巨额财富,而且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

康百万园里建有自己的私塾学校、藏书楼,聘请当地的名师任教。为了有利于孩子的培养,按年龄段分开设私塾:设有儿童私塾,这是康家的小孩接受启蒙教育的场所;还设有青年学馆,这是康家的青年读书学习以诗会友的地方,他们肩负家族的厚望,在此刻苦攻读,以期实现科场扬名,光宗耀族。康百万家族的藏书楼冠名“经腴史华楼”,楼门外的一幅楹联耐人寻味。上联是“依墨绕书林,求知,求学,求教”,下联是“借章探史翰,解意,解科,解题”。其意是勉励康家子弟,要在书卷的海洋中刻苦攻读,虚心请教,勇于探寻,学以致用。藏书楼内的一幅楹联是“诗过邙山传海外,文随洛水到天涯”。康百万家族藏书楼内的这幅楹联,就是希冀后代子孙们学问和才华出众,可以超越邙山,洛水,传遍五湖四海。

为人低调不露富

相比现在某些人的高调晒富,康氏家族向来默默无闻发大财。虽然无法计算当年有多少黄金白银从这里流过,但庄园镂空的门窗椽檐、雕刻精致的阶石栏杆,无处不显露着它曾经的繁华富有。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康家不露富,不铺张,就像他们所盖的宅院,虽然高大宽敞连成一片,但外表却很简朴厚实,并不是金碧辉煌。在康家的几百年历史上,康应魁算得上是一个杰出人物,人称“老木”,而 “木”在巩义的俗语里,是“笨”、“不机灵”的意思。

其实,老木一点也不木,他是标准的大智若愚,含而不露,不事张扬,做事留余地。老木穿戴一直很一般,偶尔还很寒酸,总之是跟他的身份不相符。康百万庄园内有道院门上写着“居贵敬”,另一道院门上写着“行贵简”。“居贵敬”与“行贵简”的大意是说: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修养;外出待人接物要直率诚信,仪表穿戴要简朴。老木的为人正如其家训中所说:“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康家重视“读书”和教育,就像康家楹联上刻着“处世无他莫若为善,传家有道还是读书。”

不做守财奴 为善且仁

俗话说,得人心者得天下,康氏家族深谙人心之道。据史料记载,康应魁75岁生日那年,族人和乡亲来为他祝寿。在寒暄祝贺、酒过三巡之后,康应魁一把火当众烧掉了族人和乡亲欠债的账目,正是印证了康家留余匾上“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的训导。

康家的乐善好施可谓做到了极致,比如“尊严斗”的故事。“尊严斗”是康家人独创的,农户们向康家借米的时候,用的是正常的斗来称量,等到农户们来还米的时候,康家人就在斗里安插一个木片,这样看起来斗里盛满了米,其实斗的下面是空的,也就是说,农户可以少还一些米,这个秘密只有康家人知道,帮助了别人,同时让别人觉得有尊严。

康氏家训《留余》让首富蒙羞

康氏家训《留余》正文为:留耕道人《四留铭》云:“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盖造物忌盈,事太尽,未有不贻后悔者。高景逸所云:“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推之,凡事皆然。坦园老伯以“留余”二字颜其堂,盖取留耕道人之铭,以示其子孙者。为题数语,并取夏峰先生训其诸子之词,以括之曰:“若辈知昌家之道乎?留余忌尽而已。”

从康氏家训的《留余》训词中,我们可以看出,康氏家族的为商之道,难怪可以连富400年,其经商的境界远超当今的很多商界大佬、财富名人。当然《留余》的训词也值得我们每一个深思。

(来自凤羽看点)

更新日期: 2017-08-18 19:00:23
文章标签:
文章链接: 别人富不过3代 可是河南这个家族默默连富12代 比马云还有钱  [复制链接]
站方声明: 除特别标注, 本站所有文章均为原创, 互联分享, 尊重版权, 转载请注明.